APP下载

陈枫教授针刺“消渴组穴”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

2015-06-01宋百娟陈枫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元气五脏针灸

宋百娟,陈枫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


·名医经验·

陈枫教授针刺“消渴组穴”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

宋百娟,陈枫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

消渴;针刺;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名医经验

陈枫,1962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师承一代名家石学敏院士,深得真传;同年8月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参加工作;1995年起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针灸科与神经内科主任;2012年成立康复科后,兼任康复一科主任;2006年取得主任医师及正教授双轨正高职称。兼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参加和主持了10余项各级别科研课题,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论著30余篇,培养了大量研究生和留学生,并曾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讲授中医课程,以其精湛的医术广受患者的高度赞誉,荣膺“首都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称号。曾多次应邀为外国元首及政要提供医疗服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陈枫主任从事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在中风(脑血管病)、颤证(帕金森病)、消渴(糖尿病)、痛证、脾胃病的治疗方面已形成完整治疗体系。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导师针刺“消渴组穴”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医家普遍认为消渴主要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1]。明代张景岳提出“盖消者,消烁也,亦消耗也,凡阴阳血气之属日见消败者,皆谓之消,故不可尽以火证为言。”历代医家也提出从脾、胃、肝、痰、瘀、湿等方面论治的不同思路。陈枫教授认为现代人消渴之“阴虚燥热”背后的根本病机是五脏元气亏虚、阴阳失调。“阴虚”实指五脏元气(阴气)敛藏功能不足,而致命门之火不旺,从而六腑运化水谷津液失常,导致阴津不足或输布失常;“燥热”实指因阴气敛藏不足,而致五脏元阳之气浮越于外的表现。具体是上焦心、肺元阳之气浮越于外则表现为上消诸症,中焦脾、胃元阳之气浮越于外则表现为中消诸症,下焦肝、肾元阳之气浮越于外则表现为下消诸症。三消之证可单独出现也可相互并见、相互影响。

1.1 五脏病变与消渴及其并发症

中医古籍中有关五脏与消渴病关系的论述颇多,如《灵枢·五变》:“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瘅即今之消渴病)。《外台秘要》谓“三消者,本起于肾虚。”《医学纲目·消渴》:“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而下,故饮一溲二,而溲如膏油也;筋骨血脉,无津液以养之,故其病渐成形瘦焦干也。”《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渴大病。”《医学真传·三消症起于何因》谓“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医学衷中参西录》:“消渴之证多由元气不升。”“迨至病累及于脾,致脾气不能散精达肺则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陈枫教授认为五脏病变与消渴的发病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夹湿、夹瘀、夹痰、气滞等是其多种并发症及久治不愈的病理基础,可在病变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或并存,且相互作用影响、互为标本,最终致使五脏元气亏虚、阴阳平衡失调,阴阳互损发为消渴。

1.2 脾脏与消渴

现代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高血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2]。而中医藏象学说中并无胰腺这一脏器,但研读中医经典我们发现,对于胰脏形态、位置、生理作用的描写很多,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包含西医学的脾和胰脏[3],胰脏在《难经》中称为“散膏”且有“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之功能,且“脾主四时”。因此,结合现代研究四时之际针刺治疗消渴实为治本之法。

陈枫教授提出在益气养阴、泄热存阴治法基础上,以扶助五脏元气、调整阴阳平衡、四时调脾为治疗消渴之正法。针刺取穴以任督二脉及阳明经传统补穴为主,重视“脾主四时”之际调脾以求标本兼治。五脏元气充盈、先后天之本强固、四时脾旺则三消之症可愈,多种并发症可平。

2 针刺取穴及操作方法

2.1 消渴组穴[4]

素髎、中脘、关元、气海,双侧曲池、合谷、上巨虚、下巨虚、足三里、内庭、三阴交、太溪12个主穴。

素髎为督脉经穴,位于鼻尖,古亦称面正,中立不倚,为人阴阳之始,针刺可整体调节人体阴阳平衡。8个穴为传统补穴,以任脉和阳明经穴为主,太溪穴为肾经原穴,具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之功;关元穴为任脉与肝脾肾经的交会穴,系命门真阳,乃补益全身元气要穴;气海穴处在人体之中央,是五脏真气生发之源;中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穴是多气多血胃经腧穴,配合任脉之中脘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脾为后天之本,三阴交为脾与肝肾经交会穴,可健脾益血、调肝补肾,令四时脾旺则人不受邪。合谷、曲池、内庭清热活血祛瘀。组穴中太溪、三阴交、足三里3穴既可益气养阴,又可健脾助运、化痰祛浊、活血化瘀,为治疗消渴多种并发症最为简洁有效组合[5]。

2.2 操作方法

上述组穴均采用解剖定位,均予直刺,其中曲池、合谷、上巨虚、下巨虚、足三里、内庭、三阴交、太溪进针1.2寸,并以每分钟120次的频率捻转1 min。中脘、关元、气海进针1.5寸,提插补泻之补法,施术1 min。素髎直刺0.3寸,不使用手法。以上穴位操作后均留针30 min,隔日1次。针刺治疗期间据血糖水平逐渐减停各类降糖药物,完全减停降糖药物后改为每星期2次,治疗4星期。后于“脾主四时”之际,即分别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18 d针刺治疗6次。同时配合适量运动,控制饮食,调畅情志。

3 病例介绍

患者,男,71岁,2012年5月2日初诊。2006年突发脑梗于北京华信医院住院,检查发现餐后2 h血糖25.06 mmol/L,空腹血糖17.4 mmol/L,遂予胰岛素治疗。出院后坚持胰岛素治疗,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血糖控制不佳,建议加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患者惧怕药物不良反应,遂至针灸门诊就诊。刻下症见口干,消瘦,尿频,视物模糊,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空腹血糖1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2%。针刺消渴组穴8次后开始减胰岛素用量,21次后完全停药,诸症好转,空腹血糖控制在5.0~6.3 mmol/L。患者坚持四时之际针刺治疗,随访2年血糖水平控制平稳。

患者,女,65岁,2013年3月19日初诊。患者诊断为2型糖尿病10年,药物配合胰岛素治疗。降糖方案几经住院调整,仍控制不理想,且出现糖尿病视网膜及周围神经病变。刻下症见消瘦,口干,多饮,多食,视物模糊伴有闪光感,双下肢怕凉、皮温下降、感觉减退,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针刺消渴组穴10次后开始减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用量。28次后完全停药,尿糖阴性,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在正常范围内,余遵上述方案治疗。随访1年余未再服药,并发症亦逐渐改善。

4 小结

众医家对于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辨证论治的思路颇多,导致针灸选穴纷繁且各成一家。陈枫教授深层挖掘认为“阴虚燥热”背后五脏元气亏虚、阴阳失调是其根本病机,经数十年临床总结筛选、优化组合形成了这组标本兼治且简便效佳的经验穴,亦遵从了WHO西太地区《针灸临床研究规范》针灸选穴四大依据之穴位处方学要求[6]。并对其进行了相关临床课题研究,初步探讨和总结了在治疗消渴方面的优势,既能有效降低高血糖,对改善消渴患者特异性生命质量临床疗效良好、安全稳定且复发率较低[4,7],力求形成固定处方以便于交流推广,造福广大患者。

[1]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407-417.

[2]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018-1021.

[3] 戴小良,刘小雨,王行宽,等.胰的位置、形态及功能的中医理论浅释[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6):405.

[4] 陈枫,沈红强.针刺“消渴组穴”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A].中医药发展与人类健康——庆祝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50周年论文集(上册)[C].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5:727-729.

[5] 衣运玲,姜军作.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选穴[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7):146-148.

[6] 杜巍,庄鼎,刘炜宏.针灸临床研究规范[J].中国针灸,1998, 18(8):61-62.

[7] 陈万泓.针刺“消渴组穴”改善2型糖尿病特异性生命质量的临床观察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R249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5.02.0099

1005-0957(2015)02-0099-02

2014-06-30

宋百娟(1986 - ),女,2012级硕士生,Email:648417940@qq. com

陈枫(1962 - ),男,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chenfeng9211@ sina.com.cn

猜你喜欢

元气五脏针灸
元气清晨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失眠与五脏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如何养元气?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元气淋漓的傅斯年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