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2015-06-01刘端海战则凤刘林修
刘端海,战则凤,刘林修
(1.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滕州 277599;2.山东省枣庄市急救指挥中心 277100)
·经验交流·
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刘端海1,战则凤1,刘林修2
(1.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滕州 277599;2.山东省枣庄市急救指挥中心 277100)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3所综合医院126名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院前急救医护人员进行测查,用 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126名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SCL-90总均分及阳性项目数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及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救医护人员积极应对方式与SCL-90因子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呈显著负相关(P<0.05),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及除偏执以外的各因子均显著正相关(P<0.05);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均进入回归模型,偏回归系数为-11.86、14.32。结论 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不同应对方式是影响急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建议管理者开展工作场所暴力防范与应对措施教育,维护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工作场所暴力;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
近几年,随着医疗纠纷不断呈上升趋势,医疗卫生工作场所的暴力行为越演越烈,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根据性质不同,分为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身体暴力包括打、拍、踢、推、咬等行为,心理暴力包括口头辱骂或语言恐吓、威胁、嘲笑、语言的性骚扰等语言侮辱[1]。为了解这一特殊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能力,开展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对控制、预防院前急救工作场所暴力,维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本市已纳入“120”救护系统的3所综合医院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入组标准:(1)在调查前1年内遭受过院前急救工作场所暴力;(2)从事临床医护工作时间满2年;(3)自愿参加本次调查者。排除标准:重大精神病史者;不能提供全面信息配合调查者;近一年未在院前急救岗、休假及进修医护人员;合并显著性躯体疾病影响正常工作者。符合入组标准的共126名,其中男60名,女66名;随车临床医生52名,随车护士74名;年龄21~43岁,平均28.6岁;中专20名,大专55名,本科及以上51名;工作时间2~3年65名,4~6年40名,7年以上21名;职称初级82名,中级41名,高级3名。
1.2 调查工具
1.2.1 工作场所暴力情况问卷 主要参考陈祖辉[2]的《工作场所暴力量表》研究成果自编拟定,相关条目包括暴力次数、暴力类型、原因、施暴者特征等。经前期研究预实验信度系数为0.86,效度系数为0.82,说明该量表的内容信度、效度评价良好。
1.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共90项有关心理或精神症状的问题组成,包含躯体化、强迫、抑郁等共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制,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3]。
1.2.3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 由解亚宁1998年编制,问卷条目列出的是个体在生活、工作中遭遇到不同挫折或遇到困难时,所可能采取的不同态度和做法,包括20个条目,其中前12个条目属于积极应对维度,后8个条目属于消极应对维度,共4个等级[4]。
1.3 调查方法 由市急救指挥中心对被调查人员统一培训,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形式,问卷均当场填写并收回。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婚姻状况等);工作背景(工龄、职称)。共发放问卷126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2.1 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基本特征 在接受调查的126名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中,最近1年曾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总共215次,有65名医护人员曾遭受2次或以上的暴力,所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辱骂等语言伤害(63.3%),砸救护车、掷杂物 (17.7%),扯头发、推、咬等躯体冲突(11.6%),且暴力发生时间在夜班。
2.2 心理健康状况 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医护人员产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症状程度均比全国常模评分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SCL-90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评分比较
2.3 应对方式得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参与调查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消极应对平均分为(2.26±0.68)分,高于全国常模(1.59±0.66)分(P<0.01);积极应对平均分为(1.52±0.53)分,低于全国常模(1.78±0.52)分(P<0.01)。
2.4 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急救医护人员积极应对方式与SCL-90因子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呈显著负相关(P<0.05),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及除偏执以外的各因子均显著正相关(P<0.05),见表2。
表2 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2.5 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将SCL-90量表总分为应变量,应对方式为自变量,运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均进入回归方程,β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应对方式对SCL-90总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屡见于报端,有文献报道,急诊护士遭受暴力的发生率高达60%~90%[5]。赵鑫等[6]通过访谈发现感到委屈和愤怒是护士遭受暴力后的主要心理体验,部分护士有工作厌倦感和离职意向增强的感受,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与此类似,参与调查的31.6%的受暴者伴有血压升高、腰痛、失眠、胃肠道紊乱、疲劳等躯体化不适,部分护士难以继续胜任随车外出急救工作或休假,18.3%的急救人员因职业失落感有强烈的离职意向。当个体面对压力事件时,恰当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情绪,有利于成功地解决问题,达到调整心理平衡、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本次调查显示,对院前急救工作场所发生的暴力,医护人员采取的应对方式多为耐心解释,占61.9%,忍让回避占31.20%,其次为求助周围的同事占25.3%,寻求安保部门或报警110占22.2%,直接与肇事者对峙占5%,这与孙涛等[7]研究结论相似,多采用被动方式进行应对。本调查应对方式结果表明,面对频发的急救场所的暴力现象,急救医务人员的应对方式存在较大的缺陷,不合理的应对方式可能是引发院前急救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不良的重要因素,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与余安汇等[8]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中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积极应对可能会加强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结果同时说明院前急救场所暴力问题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也要求医院管理者要高度重视频发的暴力事件,就医院的暴力防范、流程指引、服务态度、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检讨,引导正性作用,化弊为利[9]。
面对频发的院前急救工作场所暴力现象,各地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惩处暴力的相关法规。取信于患者是预防医院暴力的关键,娴熟的技术是取得信任的关键,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应进行暴力事件过程中的应对技巧培训,开展情景模拟训练,及时察觉与判断应对暴力先兆现象,采取主动积极的应对方式,以保护自身的心身健康[10]。
[1]林汉群,闰俊辉,王箭,等.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对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影响的调查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6):590-592.
[2]陈祖辉.广州市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流行病学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1:6.
[3]徐俊冕.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
[4]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2):114-115.
[5]赵丽敏,潘红英,邵圣文.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0):96-98.
[6]赵鑫,李惠玲,薛小玲,等.某市三级综合医院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特征及影响因素[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2,29(11):695-698.
[7]孙涛,王硕,王娜,等.医务人员工作场所暴力后的行为反应与组织应对的调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29(5):681-684.
[8]余安汇,王维利,洪静芳,等.临床护士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8):3017-3018.
[9]区秀丽.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现状及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3,20(5A):25-27.
[10]李昂,潘习龙,能伟刚,等.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进展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9):76-78.
10.3969/j.issn.1671-8348.2015.04.030
山东省枣庄市科技局基金项目(2013-20004)。 作者简介:刘端海(1970-),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心理健康与咨询、职业安全研究。
R197
B
1671-8348(2015)04-0518-03
2014-09-17
201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