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建德全面推行“驻乡进村访户”制度
2015-06-01程建全
◎程建全
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建德全面推行“驻乡进村访户”制度
◎程建全
建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朱红丹(右二)在更楼街道骆村村蹲点调研、走村访户
一根电线杆,收获了两个“没想到”,成为建德市寿昌镇这个浙西千年古镇上干部津津乐道的访户故事。
第一个“没想到”,来自该镇南浦村村民方庆昌,他家门口的闭路电视电线杆,因为道路拓宽,挡在路中间影响出行,他无意中向前来走访的联村干部郑红娟提起此事,没想到,仅用4天就给移了。
第二个“没想到”,同样来自这位南浦村联村干部郑红娟,由于30多户农户不支持,南浦村的山改地项目进展一直不顺利,大家甚至还到村干部家“讨说法”,从移电线杆尝到甜头的郑红娟,又领着村干部把涉及20多户头家门口的100多米道路给硬化了,用真诚赢得真情,仅半个来月,该村山改地项目很快落实了。
“走与不走不一样。”在寿昌这样的访户故事还能搜上“一箩筐”。面对近年来在重点工程推进、民生项目实施、乡村社会治理中遇到的诸多难题,镇党委于2011年12月起,组织实施“百名干部访万户”活动,镇干部全员参与,走访农户全面覆盖,做到了急事难事见干部、政策宣传见干部、化解矛盾见干部、项目推进见干部,推动乡镇干部离开“案头”,走向“田头”,熟悉“户头”。
全镇干部编成27个走访组,对应27个村(社区),每组确定1名中层干部担任联村组长,安排2—3名联村助理,乡镇班子成员联片;每人都有走访任务,人均要走访200户,全年要走完镇上每户人家。起先,一些干部有些想法,觉得没事找事;有的怕听不懂方言,担心热脸贴了冷屁股。但走了几趟以后,很多乡镇干部尝到甜头,干部人人都有一本“民情账”,做到联系村情清、重点户头清、急难问题清,帮助农户解决的问题多了,一旦有事,做思想工作就容易了。
2012年初,建德市委在全市面上推行“驻乡进村访户”制度,变“干部走读”为“干部驻读”,变“无线联络”为“现场服务”,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逐步成为全市乡镇(街道)干部工作、群众生活的新常态。
2014年初,省委书记夏宝龙在建德市寿昌镇调研时,充分肯定了“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做法,要求在全省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总结推广。
2015年初,建德市进一步深化“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工作,确定了“四个走遍”工作目标,形成市镇村三级走访体系:市委书记任期内走遍各个行政村,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走遍所有自然村和困难户,乡镇干部(含基层站所)每年按所联系负责的网格,每年至少走一遍网格内所有农户,在各村开展“联系不漏户、党群心贴心”活动,除年老体弱的党员外,每名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联系若干农户,每月到联系户走访1次。
同时,充分利用逢年过节、农闲时节、流动人口返乡有利时机,把每年一季度定为“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集中走访季,在普遍走访的基础上,坚持重点走访、分层走访、分类施策、重在解决问题等原则,还配套推进市镇村三级党员志愿服务队建设,建立三级联办工作机制和督查考评机制,安排走访服务群众专项经费273万元,大力探索建立在乡镇中层以上干部联系网格中开展群众知晓度、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
干部下访多了,群众上访就少了,寿昌镇已连续三年在市综治工作考核中位列首位。2015年,建德市“拆违治水”等工作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支持,荣获首批“浙江最具魅力新水乡”称号,成功捧得全省首批“五水共治”的“大禹鼎”。
杭州:全面推行“党员固定活动日”制度
为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增强党员党性意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杭州市全面推行党员固定活动日制度,基层党组织在每月5日、15日、25日中选择一天作为党员固定活动日,由区、县(市)汇总,实行精准管理。注重立规作矩、开放多元、智慧支撑,营造从严规范组织生活的新常态。2015年以来,全市基层党组织累计开展党员固定活动日活动6.8万余次,110万余人次参与活动。
杭州:构建阳光村务监督制度体系
近年来,杭州坚持把加强村务监督建设作为预防基层腐败、深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阳光村务监督制度体系,着力解决村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提高农村治理能力中的作用。阳光村务监督制度体系的建立,便于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群众有效开展监督,让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力促进了全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人民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信任度、满意度明显提升,尤其是农村村干部发案率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