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兰铜鼓:响彻千年的天籁之音

2015-06-01沈霞客设计张籍匀

中国西部 2015年2期
关键词:河池市铜鼓青蛙

文·图/沈霞客 设计/张籍匀

东兰铜鼓:响彻千年的天籁之音

文·图/沈霞客 设计/张籍匀

“铜鼓锵锵,声震山岗,号召勇士,御敌卫疆, 披坚执锐,血战沙场,鼓声激励,凯旋回乡。 ”

……

一首慷慨激昂的《铜鼓颂》,将古老的铜鼓文化为世人娓娓道来。铜鼓,这种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与中原地区的鼎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在史学界也一直流传着“北鼎南鼓”的说法。如今,全世界现存铜鼓2400多面,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池市就保存了1400多面,堪称“世界铜鼓之乡”。不仅如此,铜鼓这种古老的乐器也并未从当地人的生活中消失。至今,在广西河池市红水河流域的东兰、都安、马山一带的壮族村寨,依旧保留着节日里赛铜鼓与跳铜鼓舞的古老习俗。而在每年的春节期间,河池市马山县还会举办壮族会鼓活动,人们击鼓而舞,庆贺新春。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一代一代地从大地上消失。然而,雄浑的铜鼓声却千年不绝,至今还回荡在广西壮乡的上空。

一个鼓王 百件收藏

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东兰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在河池市现存的1400多面铜鼓中,就有612面铜鼓来自东兰县,为全球民间铜鼓收藏之最。东兰铜鼓有着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民间藏鼓、护鼓、养鼓、祭鼓、赛鼓、舞鼓之风至今依然盛行,被誉为铜鼓文化的“活化石”。

在两千多年铜鼓发展史的长河中,有关广西东兰铜鼓的记载,自汉代至明清,真可谓史不绝书。

铜鼓最早被用作炊具,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也将其作为礼器,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又因鼓声洪亮深厚,它又被当作传递信息的工具。此外,铜鼓在当地还被视为吉祥之物,平时都会妥善保存,只有遇到隆重节日或婚丧礼仪才会击鼓而舞。据《唐书•南蛮列传》载:“击铜鼓,吹木角,歌舞为乐。”明代《蜀中风俗记》载:“马湖之夷,岁暮百十为群,击铜鼓歌舞,饮酒穹昼夜以为乐。”“婚姻以牛、酒为聘……会聚击铜鼓,吹角。”“丧葬击鼓唱歌,男女围尸跳跃,举哀而散……”

在节日里,铜鼓是打击乐器,铿锵的鼓点激起人们的节日热情。征战时,铜鼓是号令士兵的指挥工具,是振奋士兵士气的精神支柱。古时的铜鼓还用以于占卜。在河池市的东兰、巴马、凤山等地,曾流行过铜鼓青蛙卜:将铜鼓埋于坑里,鼓面放一只青蛙尸骨,一年后挖出来看,如果铜鼓和青蛙的骨头都呈金黄色,就预示着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呈黑色、灰色,则有旱、涝灾害,粮食歉收。后来,铜鼓青蛙卜简化为只葬蛙不葬鼓,但铜鼓作为占卜时的打击乐器,伴着占卜者唱铜鼓歌,增添了青蛙卜的神秘。

如今在东兰县,还有一座以收藏铜鼓而闻名的铜鼓博物馆,馆内收藏有百余面各式铜鼓,而铜鼓博物馆的建立者正是被誉为“东兰民间鼓王”的陈耀灵。陈耀灵的铜鼓收藏馆位于东兰县新城路拉同桥头左岸,是一座青瓦灰砖、花窗吊檐、颇具壮家风格的干栏式建筑。走进收藏馆,古朴典雅之风便扑面而来。百余面形态各异的铜鼓,按历史、性质、用途的不同,被分门别类地放置在鼓王厅、鼓源厅、鼓庆厅、鼓威厅、鼓神厅等多个展厅内。铜鼓的外形有着极强造型艺术,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铜鼓的铸造技艺要求极高,它通体用铜合金铸成,厚薄均匀,鼓面、鼓身有丰富多姿的图案。铜鼓铸造技艺,从采矿炼铜,用粘土制造鼓芯、鼓范,在泥胎上刻缕花纹,再将溶化的铜汁注入其中,焊上鼓面、鼓耳,最后是立雕,工序繁多。只有精湛的工艺才能制造出铜鼓珍品。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它的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鼓足则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这百余面铜鼓,或豪放大气,或古朴秀美,在灯光的照射下闪耀出迷人的金属光泽,仿佛一件件来自远古的艺术品,散发着一股摄人心魄的魅力。

充满艺术造型美感的铜鼓外形令人沉醉不已,而錾刻在鼓面上的各种花纹和图腾更是蕴含着浓厚的民俗文化魅力。这些千姿百态的图纹,从乳钉纹、人鱼纹、兽形纹、云雷纹,到狩猎、战事、钱宝、十二生肖像、双龙祈祷图,再到吉祥用语“永世家财,万代进宝”“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可谓无所不包,将壮乡的风土人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堪称是一部篆刻在铜鼓上的壮族史书。

若是仔细观察铜鼓上的图案,你就会发现,在这些种类繁多的花纹图案中,尤以“青蛙”的造型最多,而这正是与壮乡人的信仰有关。相传,青蛙女神是雷婆的女儿,掌管雨水,使大地风调雨顺,因而青蛙也就被当地的壮族百姓看作是吉祥之物,是神奇力量的化身,而敲击铜鼓发出的声音不仅好似打雷的轰鸣声,而且也神似青蛙的叫声,是下雨的先兆。所以,在当地还流传着敲打铜鼓祈求风调雨顺的风俗。

一段鼓舞 一种传承

铜鼓,在东兰百姓的心目中被尊为神圣之物,不仅是祭器、神器,更是万能的宝物、法器。有了铜鼓,可向天祈求风调雨顺,可保六畜兴旺、人寿年丰、村寨平安,可以驱鬼压邪、降妖除魔。凡有铜鼓和过去曾使用过铜鼓的村寨谈起铜鼓都觉得非常神奇。因而,到处流传着“铜鼓会飞”“铜鼓镇妖孽”“铜鼓深入龙潭妖穴斗恶魔”等传说故事。凡有铜鼓和跳铜鼓舞的村对铜鼓都十分敬重,每到大年三十午夜开始“请鼓”,其方式各有不同,大多离不开以酒敬鼓后取之敲击,由长者领舞,众人于后随舞,舞前全族同聚一堂共餐,壮族对铜鼓之崇拜已经到了“先祭铜鼓,再祭祖”的程度。如今,在东兰县的壮村瑶寨里,每逢重要的日子,当地人依旧会恭敬地“请”出铜鼓,击鼓而舞,场面十分壮观。在这些节日里,一面面尘封的铜鼓不再是一个个没有生气的陈列品和一尊尊冰冷的珍贵文物,而是化身成为活着的乐器。而同样传承了千年的铜鼓舞则是铜鼓存在的价值体现,也是凸显铜鼓文化“活化石”魅力的最好体现。

铜鼓舞属于典型的圆圈群体舞蹈,人数不限,舞者围成圆圈,铜鼓置于舞场中心,众人围鼓列为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行进舞蹈。他们一般围成两层,男在里层,女在外围。每舞完一组动作后以集体喊声结束或交换动作,舞者一般男女各半,男士舞服腰间还配有银饰辅排和绣工精美的条状飘带。铜鼓舞动作简单、整齐,节奏感极强。其动作多以手的变化为主,交叉、甩手、抬手;脚步大部分以提步和跳步为主。

看似即兴表演的铜鼓舞,其实有着极强的规律性,包涵了很深的民族文化内涵——围圈起舞,表现了团结向上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人们庆祝胜利、欢庆成功的喜悦之情;“男在里层,女在外围”体现了以男性为主。舞蹈的动作多以手的变化为主,一招一式都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常用动作,这些无不体现了一种稻作文化和生活场面,每个动作都自然清新,没有一点矫揉造作,难怪东兰铜鼓舞也被世人惊叹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原生态舞蹈。

在东兰县的诸多铜鼓民俗表演中,尤以猴鼓舞最为有名。表演开始时,身着传统服饰的表演者“各司其职”,一位敲大皮鼓的男子位于队伍的前排中心,击鼓而舞,时而侧身,时而反背,如雄鹰腾空,似鲤鱼跃龙门。两旁分立敲铜鼓的女子,十几二十公斤重的一公一母铜鼓,由红绸系起垂挂在腰腹前,和着皮鼓的节奏,雌雄和鸣,高低错落,格外动听。两名表演者模仿猴子偷吃、攀爬等动作,不断地穿梭在队形中,惟妙惟肖的舞姿逗得观看者捧腹大笑。其余的几名表演者则拿着彩棍、簸箕,或装有玉米的竹筒,踏着鼓点,舞出象征耕作、狩猎等生活情境的场面。

除了惹人捧腹大笑的猴鼓舞表演外,奇特的布努瑶咬铜鼓习俗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两名男子蹲下用嘴咬住铜鼓边,双手向两边伸展,缓缓起身,将几十公斤重的铜鼓用牙咬起,再伴随着简单的击鼓动作,步调一致地向左右缓慢移动,仿佛杂技表演一般,充满着神奇的魅力。那布努瑶咬铜鼓习俗又是因何兴起的呢?原来布努瑶的祖辈历来珍惜他们的铜鼓,即便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也不会丢弃铜鼓,而是用嘴咬着铜鼓,两手抓着粮食去避难,因而,也就在当地流传下了“咬铜鼓”这一奇特的习俗。

铜鼓以其特有的作用,丰富了壮族人的生活。在节日庆典活动、宗教礼仪中,他们都以打起铜鼓来抒发情怀。在丰收时节,村村擂响铜鼓。铜鼓是壮家的精神食粮,金鼓长鸣给壮家带来无比的欢乐。如今,东兰铜鼓舞已经成为了当地的特色文化,而“击鼓而舞”的铜鼓舞现在也多用于年节庆典活动中,成为群众自娱性的舞蹈。2006年5月20日,铜鼓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

河池市铜鼓青蛙
河池市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河池医院简介
2017-2021年河池市金城江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我爱我家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河池市成立共青团教育工作委员会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小青蛙捉虫
谁能叫醒小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