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吸氧雾化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2015-06-01周文婷孙文秀王丹宋斌
周文婷,孙文秀,王丹,宋斌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八医院 急诊科,浙江 湖州 313000
一体式吸氧雾化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周文婷,孙文秀,王丹,宋斌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八医院 急诊科,浙江 湖州 313000
本文阐述了一种一体式吸氧雾化装置的设计与应用过程。该装置主要由连接体以及与连接体相连接的湿化瓶和流量表3部分组成,其核心装置是连接体内的吸氧雾化转换装置。吸氧雾化转换装置主要由氧气进口、雾化接口及湿化瓶氧气过滤芯接口的固定体与用于控制雾化通过孔、湿化瓶氧气过滤芯接口通断的转换阀组成。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实现吸氧和氧气雾化之间的自由转换,减轻了护士负担,保证了病人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吸氧;雾化;三通转换阀;湿化瓶;流量表
0 前言
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常需要对病人进行吸氧和雾化吸入给药治疗。在氧疗过程中,需对氧气进行湿化,以避免干燥的氧气刺激呼吸道粘膜,提高氧疗效果[1]。雾化吸入给药利用医用雾化器通过高速氧气或空气流将液体吹成雾状,使患者吸入呼吸道以消除气道内的局部炎症、水肿,解痉及稀释痰液,从而改善通气功能[2-3]。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输氧装置来完成对病人的吸氧和雾化吸入给药治疗。由于氧气雾化需大流量氧气驱动,气流可将湿化瓶内的液体带入连接管道及雾化器中,这不但会降低药物疗效,还会影响雾化效果,甚至可能造成病人误吸。另有文献报道,用于驱动氧气雾化的氧气无需湿化,在给病人进行雾化治疗时,湿化瓶内可不加蒸馏水[4]。因此,在具体治疗中,吸氧时需在湿化瓶内添加蒸馏水,雾化时又需要将瓶内的蒸馏水倾空,这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麻烦。
针对现有输氧装置的不足,笔者对现有装置进行了改进,研制出了一种一体式吸氧雾化装置,可实现吸氧和雾化吸入的自由转换,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护理负担,确保病人安全,报道如下。
1 结构设计
1.1 设计思路
借鉴输液三通管的工作原理,在湿化瓶与流量表之间的连接体内设计一个三通转换阀,形成一种一体式吸氧雾化装置,可使病人在吸氧和氧气雾化治疗间进行自由转换,解决现有输氧装置吸氧与氧气雾化不能兼顾的问题。
1.2 系统设计
一体式吸氧雾化装置主要由连接体和与连接体相连接的湿化瓶和流量表3部分组成,其核心装置是连接体内的吸氧雾化转换装置。吸氧雾化转换装置主要由设有氧气进口、雾化接口及湿化瓶氧气过滤芯接口的固定体与用于控制雾化通过孔、湿化瓶氧气过滤芯接口通断的转换阀组成。一体式吸氧雾化装置结构外形图,见图1。
图1 一体式吸氧雾化装置结构外形图
1.3 连接体内整体结构
连接体外部设有氧气进口、吸氧接口、雾化接口和调节旋钮,其中吸氧接口在连接体内直接开口于湿化瓶。连接体内部安装有固定体和转换阀。固定体为一圆柱体,通过螺接方式安装在腔内,外部设有氧气进口、湿化瓶过滤芯接口、雾化接口以及旋钮,内侧为安装腔以及与其相通的氧气进孔、雾化通过孔及和湿化瓶过滤芯氧气通孔,其中雾化通道和湿化瓶过滤芯氧气通道呈纵向90°夹角;安装腔内安装了用于控制氧气进入雾化通过孔、湿化瓶过滤芯通过孔通断的转换阀。连接体内部结构图,见图2。
图2 连接体内部结构图
1.4 连接体转换阀结构
转换阀内装有圆管状阀体,其上方及侧方分别各开有一个径向通孔,呈120°夹角,上方通孔始终与氧气流量表相通,侧方通孔通过旋转可分别与雾化通道和湿化瓶过滤芯氧气通道相通。转换阀底端开有与氧气进口相通的底孔,底孔内为可与上述径向通孔相通的过渡孔。阀体外侧端装有旋钮,通过旋转旋钮带动阀体转动来实现雾化和吸氧的转换:如需雾化时,将阀体转动使侧方径向通孔与雾化通过孔连接,氧气不经过湿化瓶直接进入雾化接口实现雾化功能;如需吸氧时,再旋转阀体使径向通孔与湿化瓶内过滤芯氧气通道相通实现吸氧功能。为进一步实现对氧气进入流量的调整,在阀体内还安装了一个锥形节流阀芯,将阀体底部的底孔设计成与锥形阀芯相配合的锥形孔,外侧端部设有调节旋钮,通过旋转节流阀芯来调节氧气进入流量。连接体内转换阀结构图,见图3。
图3 连接体内转换阀结构图
2 临床应用
2.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10月间需行吸氧及氧气雾化治疗的病人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使用装置的不同分为两大组:A组(采用普通吸氧装置)40例,并将其分成两个亚组:A1组(吸氧后转雾化时倒空湿化瓶内水)20例,A2组(吸氧与雾化转换时不倒空湿化瓶内水)20例;B组(采用一体式吸氧雾化装置)20例。3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性别、病因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使用方法
A1组:雾化治疗时,先倒空湿化瓶内水,然后拔除吸氧管更换为雾化导管;A2组:雾化治疗时,不倒空湿化瓶内水直接更换接管,再打开流量表,调整到所需氧气流量完成雾化治疗,结束后再重新更换吸氧导管,如湿化瓶内无水需重新添加。
B组:采用一体式吸氧雾化装置时,将吸氧管和雾化接管分别与装置的氧气出口和雾化接口连接。当进行吸氧治疗时,将转换阀旋转至吸氧接口并打开氧气流量阀,调节好吸氧流量(2~3 L/min),氧气可通过连接体进入湿化瓶内,经湿化后通过吸氧接口流出,经过吸氧管,完成对病人的氧疗;当进行氧气雾化治疗时,再转动转换阀至雾化接口,阻断氧气进入湿化瓶,使氧气直接从雾化接口处流出,调节好雾化治疗所需氧流量(4~6 L/min),经雾化器管道完成对病人的氧气雾化治疗。
2.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转换操作完成时间;雾化所需氧气流量;舒适度:设定评定标准为:0级:无湿化液喷入雾化器,患者无不适感;1级:有少量湿化液喷入雾化器但无喷溅面部,患者感觉轻微不适;2级:有明显湿化液喷入雾化器并少量喷溅面部引起患者中度不适;3级:有明显湿化液喷入雾化管道并喷溅面部甚至误吸气道造成患者呛咳而引起严重不适。
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 结果
在完成吸氧和雾化操作转换时间方面,B组明显低于A1组(P<0.01),而与A2组差异不显著。在雾化所需氧气流量以及病人舒适度方面,B组所需流量明显少于A2组(P<0.05),舒适度也明显优于A2组(P<0.01),而与A1组差异不显著。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一体式吸氧雾化装置与普通吸氧装置的比较
3 讨论
在临床实际治疗过程中,有的患者既需要吸氧又需要雾化治疗,如果采用两种不同的装置进行操作,需要频繁地进行更换,十分繁琐,不但增加了护士的工作负担,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存在潜在的交叉感染风险[5]。因此,医院内多采用输氧装置进行雾化,既方便又能保证病人的安全。氧气雾化中,氧气流量通常需达4~6 L/min才能使药物达到最佳雾化效果[6],因为低流量氧驱动动力小,产生的雾量太小,会造成雾化时间太长,以致影响患者雾化治疗效果及舒适度,而超大流量氧驱动动力大,产生雾量太大,可导致患者憋闷、呛咳等不适,还会造成大量药液挥发到空气中,使患者药液吸入减少,从而造成治疗时间缩短而影响治疗效果[7]。
在临床实践中,利用输氧装置进行雾化治疗时所需的氧气无需经过湿化瓶湿化,因此,雾化治疗时输氧装置中的湿化瓶并不起作用[8]。同时,由于氧气雾化所需的氧气流量高于吸氧时所需的氧气量,且雾化时间一般需15~20 min,在雾化过程中,湿化瓶内的部分蒸馏水在高氧流量氧气流长时间的冲击下不可避免地会进入连接管和雾化器中,造成药物浓度降低和管道阻力增加,降低雾化效果[9],部分液体还可能因喷湿病人的面部被患者吸入气道而引起患者不适,甚至可能因造成大量水分的误吸而给患者带来危害。因此,为保证病人的安全,在雾化之前都需要倒掉湿化瓶内的水,但这又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
针对现有装置的不足,笔者通过在湿化瓶和流量表之间的连接体内增加一个转换阀研制出了一种一体式吸氧雾化装置,使得护士得以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实现吸氧和雾化之间的自由转换,避免护士在操作中反复倾倒和添加湿化瓶内的水。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有效,可降低护士的工作负担,确保病人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1] 齐向飞,王千.多动能雾化用氧气吸入器与扶舒清在氧疗中的应用体会[J].护士进修,2013,28(1):66-67.
[2] 麻玉秀,刘志英.不同氧流量驱动氧气雾化吸入的效果比较[J].护理学报,2008,15(10):63-64.
[3] 凌红芬.雾化吸入管道三种干燥方法的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5):187.
[4] 王爱凤,王正梅,许晶晶,等.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时湿化瓶内不加蒸馏水对治疗效果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9):3301-3303.
[5] 王秀云,王荣玉,王秀.两种射流雾化吸入装置在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病人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2,26(13):1208-1209.
[6] 尹作娟,伊洪莉.不同氧流量雾化吸入效果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4,28(7):779-780.
[7] 余晓芳.输氧装置结构改良在氧气雾化吸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8-9.
[8] 王美兰,方建梅,谢强丽,等.开胸术后患者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中氧流量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4):1256.
[9] 葛兆霞.湿化瓶中液量对氧气雾化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8):722-723.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n Integral Oxygen Inhalation and Atomization Device
ZHOU Wen-ting, SUN Wen-xiu, WANG Dan, SONG Bi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he 98thHospital of PLA, Huzhou Zhejiang 313000, China
This paper expounded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n integral oxygen inhalation and atomization device, which mainly consisted of three parts: the connector, the wetting bottle connected with the connector and the fl ow-meter. Among all the parts, the very core of the device was the converter inside the connector which realized the conversion between the oxygen inhalation and atomization. The converter was mainly made up of a fi xator (in which there were the oxygen inlet, atomization interface and the oxygen-filtering core interface of the wetting bottle) and the conversion valve (which was intended to control the passway port of atomization and the disconnection/connection of the oxygenfiltering core interface of the wetting bottle. This simply-structured and easy-to-operate device could realize the free conversion between oxygen inhalation and oxygen atomization and demonstrated its advantages in the reduced workloads for nurses and security assurance for patients, which was worthwhile to be applied in a wider clinical range.
oxygen inhalation; atomization; conversion installment; wetting bottles; fl ow-meters
R197.39
B
10.3969/j.issn.1674-1633.2015.05.034
1674-1633(2015)05-0107-03
2014-11-24
2015-01-09专利:实用新型(ZL201320689391.3)。
宋斌,副主任医师。
作者邮箱:26076148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