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专题化发展及其对学术研究的推动

2015-06-01杨志辉

关键词:主办单位学术研究学术期刊

杨志辉

(南京审计学院期刊编辑部,江苏 南京 210029)

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效益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其作为独立的产业占GDP总量的份额很小,学术期刊的人均市场占有率未见增加,其运作资金仍然依靠主办单位支持。我国各级科研单位、各类高校院所的学术类期刊大约有2500种,其中大学学报有1700种左右。①阎云峰、林英:《略论学术期刊的专题策划》,《出版科学》2014年第4期,第33-36页。学术期刊的发展推动了学术研究的繁荣,然而由于学术期刊主办单位相对独立和分散,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与协商,且学术界和期刊界对于学术期刊发展方向缺乏统一的规划,学术期刊“单兵作战”的局面不可避免,很多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现实性、针对性和原创性不足,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特色不明显。从整个期刊发展的态势来看,目前存在非均衡发展、供需市场分割、贫困恶性循环、发展路径依赖以及市场细分混乱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术期刊界的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专业化发展的思路,②王雅琢、韩磊、王晓瑜:《发挥编辑大智慧推动专题策划的实践和创新》,《编辑学报》2012年第2期,第68-70页。③闫群、贾非、蒋超:《学术期刊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初步探索与实践》,《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第6期,第67-69页。④王淑玉:《关于青年类学术期刊的专业化和特色化问题的思考》,《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67-69页。但他们对于具体专业化发展路径的探索不多,用经济学视角来分析专业化、专题化发展的就更少。笔者以经济学的视域,在深入分析学术期刊发展的特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专题化发展的思路,并论证学术期刊的专题化发展是学术期刊适应学术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学术期刊专题化发展加快了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之间的交融,使学术期刊进一步回归学术研究的本质。

一、文献回顾及理论基础

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梁衡曾指出,期刊的商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之一,该属性不可回避。⑤梁衡:《论期刊的本质属性》,《中国报刊月报》1996年第7期,第16页。这一观点为学者使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学术期刊奠定了基础。之后学者针对期刊的商品属性又做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陈炳珍(2000)认为,学术期刊是从精神产品中脱颖出来,是出版行业的商品之一;①陈炳珍:《论学术期刊的商品性与出版定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62页。朱建文(2004)认为,学术期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身就是一种商品;②朱建文:《学术期刊经营问题探析》,《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71-74页。胡海霞(2006)从商品化运行的角度对期刊做了深入的探讨,认为用市场经济理念来经营期刊是期刊未来发展的方向。③胡海霞:《商品理念运转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年第1期,第960-961页。这些学者在进一步论证学术期刊商品属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经济学视域来分析期刊的发展。而在具体使用经济学方法解释或者把握期刊发展方面,王文苑(2013)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依托信息经济理论,解释期刊论文的评审工作,从期刊内部运行角度,挖掘评审程序各个环节的经济学机制,以经济学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倾向、委托代理关系以及交易成本等理论展开研究。他指出,人作为经济社会主体,具有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投稿作者、期刊编辑与同行专家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④王文苑:《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论文评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第2-7页。张炯(2014)应用市场理论,分析了我国数字出版如何走出去,并提出产品和资本齐输出的“两条腿走路”策略、促进出版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化整为零”策略、开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化零为整”策略、开拓多元化管理渠道的“落地生根”策略。⑤张炯:《经济学视角下我国数字出版“走出去”的策略研究》,《新闻知识》2014年第11期,第33-35页。当然,也有很多学者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期刊的发展,且大多数学者表现为侧重应用经济学的某一个理论分析解释期刊发展的某一现象,涉及的经济理论主要为成本与收益、信息不对称、制度经济学、市场经济学以及资源最大化利用等。笔者主要基于市场竞争理论,分析学术期刊的专题发展,从差别化竞争、品牌化经营等角度,论述专题化发展对学术期刊发展以及学术研究的推动。

二、学术期刊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发表的重要载体,承担了展示和推动学术研究的重大责任。然而,当前学术期刊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受到了很多的责难。在现行的期刊管理机制和学术评价体系下,学术期刊本身也是受害者。造成学术期刊存在大量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需要层层分析。在现实中,由于学术期刊发展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一部分,其发展的很多特征符合经济基本运行规律,因此笔者使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且主要基于市场理论来解释学术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均衡性发展

选取72种CSSCI核心类经济期刊作为研究样本,然后根据它们全年在CSSCI中的影响因子进行统计并排序,画出目前国内经济类核心期刊发展的总体发展态势图(见图1)。由图1可见,经济类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曲线具有明显L型形态,且显现为尖峰厚尾。借鉴经济学上的“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图1中直线和曲线组成的面积/直线和横纵坐标组成的面积)进一步考察经济类学术期刊的总体发展态势,发现经济类学术期刊的“恩格尔系数”大于极端值59%,说明经济类学术期刊的发展总体态势非常的不均衡。笔者对其他类学术期刊也做了同样分析,结果大致相同,说明整个学术期刊的总体发展态势都是非均衡性的。

(二)供需市场的时空分割

目前,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是独立的,采用的是行政式管理模式,学术期刊的人权、财权都由各自的主办单位控制。主办单位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办刊的宗旨,编辑部依托自有资源进行选题策划。由于学术期刊各自的出版行为几乎不受其他学术期刊影响,因此可以认为学术期刊的生产是相对独立的。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主要由数字化形式完成,众多的出版单位将学术期刊的数字版本交给中国知网等平台统一进行发行,也就是说学术期刊的供给主要由第三方的介入才得以完成。从学术期刊的消费角度来看,消费者主要依托所在单位,统一购买打包好的学术期刊,然后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搜索式的消费。从学术期刊的供给和需求来看,供需双方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分割的。在这种出版发行的模式下,学术期刊的供给者无法及时掌握读者市场需求的变化。

图1 2014年前72种CSSCI核心类经济期刊影响因子分布情况

(三)非市场定价

从目前的学术期刊管理来看,依据会计成本核算,绝大多数学术期刊是亏损的,其发行收益远小于制作成本。学术期刊的办刊资金主要来自主办单位的支持,因此无法按自负盈亏来进行成本和收益核算,换句话说,市场定价在学术期刊上几乎完全失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需求者(读者)由于无法通过支付来表达对产品的喜好,因此其对学术期刊的发展是没有直接发言权的,这显然违背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学术期刊非市场定价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主要是迎合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考核需要。学术期刊非市场定价机制必然会导致学术期刊做数据而非做市场,最终无法有效地和读者的学术需求相结合。

(四)同质化竞争,市场定位混乱

目前,学术期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普遍存在,使得大量的学术垃圾得以发表。有些学术期刊仍然以大综合发展为主,在栏目的设置上追求大而全。另外,由于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是分散、独立的,为了使学术期刊能够服务于主办单位的学科发展,学术期刊几乎涵盖主办单位所属学科的各个研究领域,甚至主办单位为了维持平衡,照顾不同子部门,将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得面面俱到,在综合性上做足文章。这些做法往往忽视了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即学术性是建立在专业性的基础上。学术期刊,尤其是拼盘式的综合性期刊,“趋同化”现象非常严重,其市场细分理念比较薄弱。编辑模式、栏目设置、研究热点问题都趋同,众刊一面,使读者失去了新鲜感和阅读的兴趣。①张学文:《文摘类学术期刊专题策划的功能与方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157-161页。②邵自平、吕娜:《对科技期刊专题策划的思考》,《中国编辑》2012年第1期,第66-67页。③金立波、黄海、尹海燕:《高等院校科研平台承载作用的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8期,第112-116页。④吴锋:《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出版革命及面临挑战》,《出版发行研究》2013年第8期,第66-70页。

(五)发展路径依赖严重

路径依赖指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具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其发展进入某一路径,不管这条路径是“正确”还是“错误”,均会对原来的路径产生依赖,从而按已定的模式发展。当前,学术期刊的发展路径依赖比较严重。学术期刊的路径依赖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予以论证:一是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固定,因为办刊宗旨的改变是需要以新办刊的方式向新闻出版局申请报批,整个程序相当烦琐;二是服务主办单位学科建设等的客观需要,例如大学学报,其使命之一就是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服务,所以为了照顾学科的发展,其栏目设置可能被绑定且不容易改变;三是学术期刊的栏目或者选题风格变化,会存在经济学上的菜单价格和沉没成本,如学术期刊更换栏目后,作者、读者等关联方需要时间和精力重新了解期刊,许多已有的资源必然不再适合使用;四是学术期刊的编辑知识筹备和人事调动在一定时期内不变,有时学术期刊想作出改变也会因为没有合适的人员而被迫中止。学术期刊发展的严重路径依赖,束缚了许多学术期刊人的创新思想,甚至让一些学术期刊发展停滞,从而无法适应新的变化。

(六)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中,期刊的级别是鉴别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很多学者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在期刊评价体系中,以是不是CSSC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武大核心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核心期刊等来划分期刊的层次。这种学术评价体系和期刊评价体系加剧了期刊的两极分化。一旦某个期刊从CSSCI来源期刊变成非CSSCI来源期刊的话,它的稿源质量、审稿专家队伍、文章被引用和被转载的概率、办刊经费以及人员配置等都会受到影响,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糟糕局面。

总之,学术期刊非均衡发展下的低档次期刊如何做大做强,供需市场分割的情况下学术期刊如何紧跟学术研究的热点,非市场定价下学术期刊如何迎合评价机构的指标化考核,同质化竞争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差异化、特色化竞争,发展的严重路径依赖下如何创新,恶性循环下如何有效突破制约因素,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学述期刊发展回归本质,学术期刊的专题化发展就是不二的选择,是学术期刊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

三、学术期刊专题化突破的经济效应

学术期刊专题化是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推动学术期刊专题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顺应学术期刊市场发展和学术发展的新要求。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改变了学术期刊的市场格局,让供给与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从而加剧了学术期刊之间的竞争。专题化作为学术期刊在新形势下发展突破的有效途径,它产生的缘由是什么、适应哪些变化、从哪些方面着手改善、产生什么效果,这些都非常值得思考。下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学术期刊专题化突破的经济效应,从而进一步论证学术期刊专题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平台式统一消费的需要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行是必然的趋势。大数据时代对于学术期刊产生的影响:一是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被数字化集成,读者只需要输入关键词便可以调出和自身研究相关的大量研究素材,需求者通过搜索的方式进行消费;二是学术期刊数字化之后,期刊之间的竞争方式发生改变,学术期刊的区域优势被逐步消除,而学术优势被逐渐放大,这使得学术期刊低水平重复化发表的问题被放大;三是学术期刊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发行,使得读者获取不同期刊的成本变得很小,期刊之间容易相互替代,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权威的期刊和前沿的学科研究才可能获得成功。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当学术期刊之间容易被相互替代或者说相互替代的成本非常小的话,说明学术期刊之间的竞争已变得非常充分和激烈。而通常当某一产品竞争激烈甚至接近完全竞争市场时,一般采取的竞争形式有两种:一是价格竞争,二是差别化的产品竞争。由于学术期刊非市场定价,因此价格竞争几乎不可行。在这种背景下,学术期刊差别化发展便成为最重要的竞争方式,而学术期刊专题化发展,便是顺应这种改变,从选题上进行优化,突出差别,提供符合读者最新要求的产品。

(二)差异化竞争市场策略

同质化竞争是学术期刊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众多,且行业又缺乏强有力的统一协调管理,因此这个问题就将长期存在。学术期刊同质化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如办刊体制、评价机制、学术期刊决策者与生产者诸多等。这里面很多因素不是单本学术期刊能够左右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管理者通过专题精心策划进而突出差别,可能是破解同质化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学术期刊应始终坚持把学术性、专业性放在第一位,突出受众的小众化和对象化特征,从而凸显学术期刊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就是加大学术期刊的市场细分力度。学术期刊市场细分可以通过发挥主办单位优势学科,深挖地域行业、文化资源,找准学科的历史发展延续点和突破点,对学术前沿、交叉、重点问题进行追踪。对于学术期刊的市场细分,专题化发展无疑是一个好的突破口,通过专题精准定位市场,体现差别。①朱剑:《量化指标:学术期刊不能承受之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3年第1期,第30-47页。

(三)品牌化发展的内涵建设

目前的一些学术期刊,不管其社会影响力还是专业权威性,都还远远不够。作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我国的学术期刊需要自己的品牌,发出自己的学术声音。现在学术期刊的管理靠的是行政制度,这导致学术期刊品牌管理不能得到制度保证。大多数学术期刊虽然发表了大量的专业性学术文章,但在行业中缺乏权威性。学术期刊品牌化建设要突出专业特色,择优培育;在学术研究的推动上,要多开展专题建设。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诱发了学术期刊品牌竞争。传统纸媒市场和数字化市场在游戏规则和商业模式上都有很大不同,数字化时代下读者迁移、内容同质化等问题层出不穷,而符合专业发展、有个性的学术期刊更容易与学术研究者产生共鸣而被认可,形成品牌。学术期刊不同于其他期刊,学术期刊的专业性是其最重要的属性,通过专题化发展,推动学术期刊的市场品牌建设,从而加快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的融合。

(四)办刊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任何一家学术期刊的办刊资源都是有限的、稀缺的,学术期刊只有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围绕主办单位的特色、优势专业开设专题才能找到突破口。学术期刊的工作人员应该紧密联系主办单位的相关科研人员,发挥学术期刊编委的带动作用,通过深入挖掘自有资源,促成主办单位专家、编委及他们周围与预定专题相关的更多专家提供优质稿件。另外,编辑是学术期刊发展主要的策划者和推动者,专题化的发展可以让编辑集中精力对准某一特定行业,不断熟悉这一行业的进展,甚至在这一行业中成为专家,最终实现编辑学者化。学术期刊最终要以内容取胜,因此最大化使用自有办刊资源,是大多数学术期刊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学术期刊深入打造专题,形成拳头产品,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模式。

(五)联合办刊的供给模式突破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之间各自为政,出版和发行缺乏统一的市场机制和组织。在现存的学术期刊中,很难找到一本能够全方位深入地服务某一行业的期刊,其发表的文章能够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大多数期刊主要是被动地反映学术的发展。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分散且存在巨大的行政壁垒是造成该问题的根本原因。任何一家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由于其资源的有限而无法在专业上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因此其对学术的推动作用也有限。联合办刊就是打破这种行政壁垒,实现资源的有效结合,从而彻底改变原来的办刊模式。联合办刊的纽带是专业,而学术期刊要适应这种发展的趋势,就应该做好专题。

四、学术期刊专题化发展与学术研究的融合

学术研究与学术期刊好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但学术研究的发展决定学术期刊的发展,没有学术研究活动的存在,就没有学术期刊的存在。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发表的载体,是研究者互动交流的平台。学术期刊实施专题化的发展模式,可以更好地追踪学术研究的热点、前沿问题,能够对学术研究重点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在学科建设方面实现学科的广化和深化,进而构建完整的学术研究理论体系。学术期刊通过专题化发展加快与学术研究的深入融合,从而体现出特色,树立品牌。

(一)缩短供需方的距离,形成互动交流平台

由于体制问题,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是分散、独立的,再由于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行主要是由中国知网等第三方机构来完成,因此拉大了供需双方的时空距离。学术期刊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实现学术交流。目前,这个交流平台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以学术期刊为单位进行学术互动交流的功能。学术期刊发表争议性文章非常少,对某一专题进行系统的、持续的报道也非常少。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文章大多是孤立的,作者之间、文章之间缺乏联系。学者参与学术期刊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学术期刊没有固定的话题来凝聚作者。因此,要实现学术研究与学术期刊的互动,学术期刊工作者要有意加以引导,用专题聚焦学者的关注点,让作者和读者近距离接触,对某一学科进行广泛而深入地讨论。

(二)紧跟市场变化趋势,追踪学术前沿问题

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要紧跟学科前沿,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学术期刊工作者可以通过专题关注国家最新政策和重大基金项目的申请指南、批准及进展情况,也可以拟订专题然后通过各种搜索手段了解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在这一专题中的选题变化,还可以根据专题参加特定的学术交流活动或者直接参与该专题的相关科研工作,从而追踪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企业要不断地开辟新的市场,适应变化,而学术期刊就要紧跟学术研究前沿。学术期刊的专题化发展由于其选题的灵活性,使得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前沿问题能得到紧密的结合。

(三)细分市场,扩大学科纬度

目前,学术期刊数量众多,且绝大多数处在低水平发展的层次。学术期刊对读者的定位比较模糊,存在读者定位泛化的问题,表现为综合性的学术期刊数量仍然非常多。由于期刊体制的问题,学术期刊更关注作者和期刊评价体系,而对于读者的关注不多,也很少有学术期刊花大力气去研究同行或者学科的进展,可以说学术期刊的能动效应很小。因此,学术期刊可以通过专题的方式,把市场做细。当前及今后,学术分工将越来越细,日益向纵深方向发展。另外,学科之间也呈现出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也不断涌现。学术期刊通过专题来细分市场,关注学术分工演进的动态,倾向选择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文章,从而扩展学科维度。

(四)打造品牌,推动学科深化

国内大多数学术期刊普遍缺乏清晰的、连贯的品牌策略,也不具备整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进行推广的能力,导致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定位模糊不清。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要体现出学术期刊在某一专业或学科的不可替代性,所发表的文章在同行业中要具有核心地位,甚至具有构建竞争壁垒的功能,让作者发表专业文章时只认某一本学术期刊,让读者只需读该期刊上的文章便可知道专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最新学术研究动态。学术期刊品牌因其较强的专业性而具有影响力,品牌才能够得到延伸。我国学术期刊的数量较大,且绝大多数都处在低水平状态,因此相对而言,通过打造综合性期刊进而成为国内外品牌期刊是不可能的。大多数学术期刊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特定学术研究领域内,开展专题,通过培育重点学科和重点领域,推出拳头产品。学术期刊可以通过专题的形式,深入跟踪某个学科领域的专业深化情况,如重大研究课题或是知名研究团队。学术期刊在实施期刊专题化过程中,应紧紧抓住自身优势并不断强化,打造好特色和品牌栏目。

(五)深耕细作,构建学术研究理论体系

学术期刊想要持续稳定地获得巨大学术影响力,从而成为市场中的寡头甚至垄断者,构建学术研究理论体系是必然的选择。学术期刊通过专题化发展,从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出发,系统地发表与专题相关的一系列文章,从而在这一专题上做到权威,进而产生品牌效应。学术期刊在专题化发展的道路上,对于学科学术理论体系的构建可以顺沿两条脉络:一是遵循历史演变脉络,通过这个脉络掌握和梳理已选专题在历史过程中的演变情况,然后再现及推动这一专题发展,并预测其未来演变趋势;二是遵循学科分化演进的脉络,从学科角度分解专题,系统地发表学科涉及的各子学科文章,从而扩展学科的维度。学术期刊在实施专题化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交叉学科要特别关注,因为交叉学科往往是学术理论体系构建的难点,容易引起学术需求者的共鸣,而对于一些学术研究难点和重点的突破性成果要第一时间给予发表,这样才能有效把握学术研究深化的进程。笔者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市场理论下学术期刊、学术专题化与学术研究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见图2)。

图2 学术期刊、学术专题化与学术研究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

笔者应用经济学的视域,从市场理论的角度分析学术期刊存在的经济性问题,通过市场细分、差异化竞争、品牌化经营和资源最大化利用等方面论证学术期刊专题化发展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专题化的发展模式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研究,更好地展现学术期刊各自的特色。学术期刊打造专题,可以为学者提供一个专业化的学术互动交流平台。学术期刊通过专题追踪学术研究的热点、促进学术研究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进而构建完整的学术研究理论体系,最终加快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的快速融合。特色化和品牌化是学术期刊专题化发展的两大核心任务。学术期刊专题化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服务好学术的研究者,让学术期刊的供给满足学术需求甚至引出新的学术需求市场,进而推动学术研究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主办单位学术研究学术期刊
论研究生的学术批判素养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2021 年铸造行业主要会议一览表
2020 年铸造行业主要会议一览表
2021 年铸造行业主要会议一览表
努力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史”的学术研究工作
关于《统计与信息论坛》第一主办单位更名的公告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