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华严寺
2015-06-01文图贺彦豪
文图/贺彦豪
夜宿华严寺
文图/贺彦豪
秋风、细雨、山寺……
路窄、林密、水凉……
眺望着盘旋的山路、陡峭的悬崖、幽静的深涧,车子行驶在起伏的坡道,左转右旋十八弯,尽管有些惊悚,但也是充满好奇的寻踪觅迹访古之旅。我想,人生就像这蜿蜒的山路,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眼前这座巍峨耸立的支提山是遐迩闻名的佛国圣地。关于支提山,有着“不到支提枉为僧”之说。早在唐代武则天时期,高丽僧元表往西域瞻礼圣迹而回,他背负着沉重的《华严经》寻访霍童,至支提山那罗岩,居石室中诵持《华严经》。到了五代末,了悟禅师于支提山中建寺。宋开宝四年(9 7 1),朝廷赐匾额“华严寺”。据传,明朝时,建文帝身披云锦袈裟逃亡到福建宁德一带,后世对此众说纷纭,而从华严寺兴国师大迁和尚的遗物中发现的一件紫衣袈裟却揭开了大明第一谜案。
赶了一天的路,到达华严寺院时已是黄昏。我们从喧嚣的古城——泉州走进这清凉的世界——华严寺,一下子就被这里庄严肃穆的神殿所吸引。正如诗人陆游来寺访僧时写道:
高名每惯习凿齿,巨眼忽逢支道林。
共夜不知红烛短,对床空叹白云深。
满前钟鼓何曾忍,匝地毫光不用寻。
欲识天冠真面目,鸟啼猿啸总知音。
此时此刻,我虽然没有陆翁《访华严寺》诗中自悲感叹怀才不遇的心绪,但秋天山中空旷深邃的意境,也着实消除了我旅途中的疲惫。
天色渐渐暗下来,潇潇秋雨也飘了下来,偌大的天空像一张铺展开的宣纸,夜色泼墨似地在上面一点一点浸染开来,将支提山笼罩于浓云迷雾之中。华严寺仿佛一幅画,悬挂在青葱翠绿的群峰上,它不仅拥有“花笑鸟啼芳草绿”、“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的自然美景,还以“主人爱客茅柴酒,相送归来月满舟”的胸怀留人,更以“为善向菩提”的仁慈之心迎接远方的来客。
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寺院屋顶檐角处挂着的一连串透明水珠子,不时“滴溚”一声落在青石板上,声音回响在空旷的夜空里。大殿和东西走廊的灯亮了起来,闪闪灯光照射着正殿几尊高大的佛像。清静的华严寺周围,静静生长着几棵高大的榕树。
好奇心使然,我们跟着寺里的法师、和尚一起去做晚课祈福。什么是做晚课?之前我从未听说过。参加后才知道,原来是先在一个不大不小的禅房内慢步绕行,然后盘腿打坐,双手合十,口中默念佛语。一堂短短6 0分钟的晚课,胜似“十年寒窗”,使我心中郁结已久的心结在祈祷中消除。
晚课做完后,大家就在膳堂吃斋。一碟、一碗、一筷、一匙都是自己取用,菜蔬、米饭、馒头、汤水也需亲自动手。看来,这就是所谓的佛门“自助餐”。我不敢把米饭盛得太满,因为我想起古人说的“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晚膳后,我随一位法师来到一间禅房,听他讲寺史。他告诉我,支提山华严寺至今尚有“寺藏四宝”:千圣天冠菩萨铁佛、大毗卢千佛托、全藏经书、御赐五爪金龙袈裟,均是佛教稀世精品。其中,明代万历皇帝赐给华严寺中兴祖师大迁的五爪金龙袈裟是一件稀世珍品,上面的五爪金龙为九条金线所织,世所罕见,朝廷三次御赐的《藏经》全书也是国内珍本。寺中,铁铸千圣天冠佛像是由吴越王和明仁孝皇后赠赐的,可见华严寺在佛教界的显赫地位。那件紫衣袈裟上编织的“龙”图饰既体现出释家“百衲衣”,又显示了皇家气派,是皇帝御赐的真正上品。一件紫衣袈裟,足以让一座山中古寺声名远播。
信仰,可以抚平一颗颗暗然神伤的心灵;执着,任流逝的岁月沉思分甘共苦。半个多世纪以前,华严寺同闽东各地一样,秉承一种“念佛不忘救国”的理念,特别是在抗战期间,住持心严法师在掩护革命志士,提供物资援助等方面,为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
暮色中的华严寺,一切都归于平静,只有古钟响起。
华严寺不是寒山寺,没有小桥流水,也没有张继《枫桥夜泊》中“夜半钟声到客船”美妙的意境。但是,华严寺倚山而建,在空旷的幽谷中,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洗涤了心灵深处的尘埃,让身心都沐浴在春风秋雨中。
古钟唱晚,雨声盈耳缠绵,辗转反侧,待到三更天,我才进入梦乡。一觉醒来时,雨后的支提山在晨光熹微中早已抹去神奇的面纱,露出“庐山真面目”,迎着鲜丽的朝日轻爽地微笑起来。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夜宿华严寺,我走进佛殿,初识佛道,听法师讲寺史,任它富贵浮云,波风浪涌,我自泰然自若。原来,一颗浮躁的心可以在这里得到了净化,我顿时豁然开朗,繁乱的思绪经过一番梳理,又构出许多新的风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