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2015-05-31
本刊记者 邢 丹
2015年,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整合浪潮迈入实践阶段,一个个新的机构正在诞生、一支支新的队伍正在组建、一张张新的蓝图正在描绘、一股股新的力量正在升腾。市场的欣欣向荣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但机构自身能力的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也让机遇充满艰辛。
政策东风起
一直以来,检验检测认证对加强质量安全、促进产业发展、维护群众利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年轻的检验检测认证行业虽然发展势头勇猛,但也暴露出我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规模普遍偏小,布局结构分散,重复建设严重,体制机制僵化,行业壁垒较多,条块分割明显,服务品牌缺乏,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既无法走出去,参加国际市场竞争,也难以在日益开放的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另一方面,我国政府举办的大量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行政色彩浓厚,绝大多数既有公益属性,又有经营属性,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难以做到市场公平竞争。特别是改革开放进入到深水区,检测认证行业如何与国家步调一致,如何快速适应改革的节奏,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可以说整合势在必行。
面对这种境况,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委、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迅速展开。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二处副处长杨铭介绍,此次改革涉及30多个行业部门,近3万家检验检测机构,6个方面19项整合任务,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跨地区……为了将整合工作进一步推进,2015年发布了《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整合,转企改制工作基本到位,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相关政策法规比较完善,进一步做大做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到2020年,建立起定位明晰、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实力雄厚、公正可信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杨铭副处长说,要培育中国自己的品牌,不但在国内要有好的知名度,甚至放到国际竞争中,也要排名前列,这既是行业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经济战略发展的需要。
可以说,此次改革,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简政放权、更多地采购第三方服务以及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职能也开始发生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部分原有政府承担的职能逐步移交给了第三方服务机构,也让第三方服务机构有了更多发展机遇。政府的“指派”作用正在削弱,现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开始面向全国服务,谁的技术能力好,服务能力强,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加之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对检验检测机构认证等方面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为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了发展平台。
市场中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未来发展空间有多大?资料显示,目前检验检测市场容量在1500 ~2000亿人民币。2008年以来,全球检验检测产业以年均6%的幅度增长,远高于全球经济年均2.1%的增速,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检验检测市场。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政府、企业、消费者对检验检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市场需求、市场容量不断扩大,这些可以从中国检测设备的产量及进口额的不断攀升得到印证。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自动检测仪器(机)的产量从2009年的8202台发展到2012年的2911056台。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及器具进口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进口额从2001年的39.32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83.42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9.7%。
而从我国累计接受产品认证企业数量来看,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公布的数据,2010 ~2013年,我国累计接受产品认证企业数量从79850家上升至110949家。根据认可委秘书处发布的《CNAS认证机构、实验室、检查机构认可年报》,截至2013年12月31日,获得认可的认证机构颁发的现行有效认证证书共758311份,其中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359076家,占比47.35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39747份,占比31.616%;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67976份,占比8.96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46170份,占比6.089%。上述四类证书占全部有效证书数量94.021%,是目前认证市场的主体。与此同时,我国目前自愿性产品认证尚处于起步阶段,所颁发的有效证书仅为26340份,占整个认证市场的份额为3.474%,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巨大的市场空间如同一块蛋糕,让中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趋之若鹜。然而一组来自全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整合办)的数据,却让中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没那么轻松。资料显示,我国各类检验检测机构目前已达3万家,近年来的年增长率均在10%左右。但是,2012年对全国2万余家检验检测机构的调查结果发现,平均收入不足500万元。而国外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在各类检验检测机构中占比仅在0.5%左右,其市场份额却占到全国的20%~25%。从国家认监委发布的《中国认证机构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认证机构总产值120.8亿元,净利润20.31亿元,其中37家外资机构总收入64.4亿元,不管是从产值规模还是净利润来看,内资机构与外资机构都有着巨大的差距。杨铭副处长说,国外检验认证行业的几大机构,都有很悠久的历史,有极强的行业竞争力,在市场中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这些外资企业无论是人员、技术条件以及客户的服务意识都是比较超前的,会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冲击。如果内资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不加快发展壮大,不创建检验认证民族品牌,就会面临在自己的家门口被动挨打的局面。一场实力悬殊的残酷竞争让中国检验检测机构不得不背水一战。
CCSC在完善中蜕变
在此紧迫的形势下,国内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急需依托此次改革机遇,发展壮大自己,树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作为行业的中坚力量,CCSC 意识到身上肩负的重任,一直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CCSC 产品设计评估中心主任石扬介绍,目前,国际上大部分船级社,都是检验、检测、认证三条腿走路,CCSC 作为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第三方机构,却始终在检测环节上存在缺失,影响竞争力。为了弥补这一业务上的“空白”,2015年初,CCSC 开始筹备成立检测中心,开始向更完善的自己迈进。首先开始着手购置硬件,从国外购买了两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载荷测试设备和功率曲线测试设备,在风机出质保验收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节能检测方面,CCSC 购买了如电能质量分析仪等18 种检测仪器,至少能进行11个项目的检测。与此同时,CCSC还加强检测中心“软件”的完善。把分布在公司各个板块的检测精英整合起来,组建了一支技术精深、服务精细的一流检测团队,并建立健全检测中心的流程制度与体系文件,保证检测中心良性运作。
可以说CCSC在检验、认证业务的基础上,已经为检测能力建设奠定了基础。越来越多的客户希望CCSC通过不断完善,为其提供更多服务。刚刚成立的CCSC检测中心就是在这种呼吁中迎来了第一个项目。据CCSC产品设计评估中心褚欣慰介绍,作为CCSC的老客户,大唐集团公司下属的华创风能有限公司,此前70%的产品认证项目都在我们这里做,对CCSC的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都非常肯定。检测中心成立后,主动提出检测需求,为该公司1.5兆瓦的整机进行型式试验,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现场场地勘察,马上进行设备的进场安装调试工作。石扬主任介绍,目前CCSC在完成风电型式试验的基础上,在风场出质保验收、风机故障诊断、风机技术改造等业务上也有所突破。在与客户沟通过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对CCSC提出检测需求。
检测中心的成立也为节能减排审定部门业务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据悉,此前在做能源审计、节能量审核业务时,经常因为不具备检测能力面临尴尬。一是经信委、发改委等部委领导多次询问CCSC是否能做检测项目,但是由于检测能力不足,错失了很多机会。二是在实际项目开展过程中,能力“缺失”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通常节能量审核、能源审计,都是靠笔算,但是随着行业门槛越来越高,竞争日趋激烈,一切靠笔算的趋势将逐渐被淡化,应该还配合检测,才能实现项目高质量的完成。三是在投标时也感受到同行给予的压力。招标方会看你是否有检测能力或相关检测资格。如北京地区,就要求节能量审核机构必须有检测资格。即使我们在其他地区做节能量审核项目不下400个,遇到这样的竞标,也只能望洋兴叹。不但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检测机构开始涉足认证行业,并且凭借检测优势,包揽认证业务,这并不仅仅体现在节能减排领域,在风电等行业都是如此。如今CCSC检验检测中心成立,不但能巩固原有业务,还增加了检测的竞争实力,能为客户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服务。
在集装箱业务中,检验中心也大有可为,在做的“零部件检验”项目,就是箱东要求箱东代表作为第二方做一些检测工作。CCSC现已有能力完成样箱的漆膜厚度、表面粗糙度等项目的检测工作,还有罐箱真空隔热检测。目前涉及到集装箱领域的,几乎都是CCSC检验。石扬主任说,检测中心在为各个板块提供检测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检测技术的服务数据库,拓展检测业务至各业务板块产业链的上下游,实现从现有业务拉动检测能力建设,到检测技术推动公司业务发展的目标。在2015年CCSC新成立的检测中心会让人有更多期待。
立足于风电行业,再延伸到工业产品、节能审定及集装箱等领域,CCSC最终将检测中心打造成富有自身业务特色的第九大业务板块,为客户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并不断完善、鞭策自己,致力于在成为国际品牌的路上,越走越远,越飞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