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应用价值
2015-05-30曾元礼孙建文朱一品
曾元礼 孙建文 朱一品
【摘要】目的:探析局部麻醉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在本院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术中所采取的麻醉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局部麻醉,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采用局部麻醉能缩短手术时间、患者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并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良好。
【关键词】局部麻醉;腹股沟疝;无力修补术;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1-0381-02
发生在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统称为腹股沟疝,其中以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较为常见,且以腹股沟斜疝居多,占全部腹外疝的90%左右[1]。无张力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手段[2]。在进行手术时,局部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是两种常用的麻醉方法,本文主要探析局部麻醉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在本院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100例患者,根据患者术中所采取的麻醉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均符合腹股沟疝临床诊断标准,均无临床禁忌症,均可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观察组男性43例,女性7例,年龄36—76岁,平均(55±3.6)岁,其中斜疝46例,直疝4例,左侧疝22例,右侧疝28例。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8例,年龄37—75岁,平均(56±3.2)岁,其中斜疝45例,直疝5例,左侧疝20例,右侧疝3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麻醉方法
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局部麻醉,所选药物均为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浓度为均1%。
1.2.2手术方法
两组手术方法相同,具体为:切开患者皮肤、皮下组织,顺着腹外斜肌纤维的方向切开腹外斜肌膜,将精索、疝囊游离。疝囊较小的患者及内环口缺损较小的患者均实行高位结扎;而疝囊较大的患者,先将疝囊横断,再行近端高位结扎。将修补片置于腹内斜肌、腹横筋膜与精索间,四周缝合、固定,再将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皮肤逐层缝合。至此,手术结束。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包括血肿、恶心、呕吐、头晕、尿潴留、伤口感染等。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以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
统计数据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后下床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統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s)
2.2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复发例数分别为2例、1例,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对比
3讨论
治疗腹股沟疝常用的手术手段为疝修补术,修补是在高位切断、结扎疝囊颈后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内环修补和腹股沟管壁修补两个主要环节。疝修补术分为传统疝修补术、疝补片无张力修补术和疝腹腔镜修补术三大类。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目前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手段。有研究资料指出,无张力疝修补术的麻醉方式不同,其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操作难度、手术创伤、术后恢复、术后复发等等存在一定差异性[3]。以往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多采用硬膜外麻醉法,但该麻醉方法易引起诸多术中、术后并发症,还有相对或绝对禁忌证较多、术后恢复期长、需禁食禁水等缺点。这些并发症、禁忌证轻则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重则危机患者的生命。相比于硬膜外麻醉,局部麻醉具有操作简单、手术耐受性高、适应症宽、手术时间和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经济实用等优点。
本次研究发现,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采用局部麻醉能缩短手术时间、患者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并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郁金吉.局麻技术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9):133.
[2]张兴庭.局麻腹部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体会[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10):191.
[3]贺峰,马烨.局部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河北医学,2013,19(7):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