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复制型艺术衍生品走俏?

2015-05-30

财富堂 2015年1期
关键词:复制品衍生品名家

不只富人,普通人对艺术品消费的兴趣也日渐浓厚,艺术衍生品走俏是一大趋势。在广义上,艺术衍生品是指根据艺术品原作衍生出的作品,在狭义上,则是指通过艺术授权方式,对艺术原作或复制品的底本的再创作,从而得到与原作相关又有所区别的仿制品。艺术衍生品类型繁多,可分为复制衍生品、日用衍生品、装饰衍生品、纪念衍生品、数码平台衍生品、出版物衍生品、跨界合作衍生品等,其中的复制型衍生品向来最受关注。

复制型艺术衍生品的产生,体现着艺术的大众化进程。

在传统等级社会,纯艺术品因为不可复制而被少数精英阶层垄断,成为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至19世纪,纯艺术品的唯一性受到机械复制技术的冲击。1871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商店开展了艺术品复制项目,所复制的早期绘画大师的蚀刻版画,在欧洲一些主要博物馆引起公众的注意,后来以寄售方式在欧洲多地售出。1874年,该馆还委托纽约一位职业摄影师拍摄了大量藏品,获得了不菲的销售收入。正如哲学家本雅明所说:机械复制时代使经典作品的独一无二韵味消失,也使艺术由精英走向大众。

大众化的衍生型艺术品,主要被用于消费。名家原作由于量少价高,只能被财力雄厚的大机构、大藏家企及,其复制品则由于数量大增而价格锐减,能够被更多人入手。早在1950年代,齐白石的册页在荣宝斋尝试木版复制,因为几可乱真十分畅销,不久,他的八尺整纸《蕉下鸣蛙》以及徐悲鸿的大幅《群马图》、《漓江春雨》等复制品,都从荣宝斋的车间走上柜台,走进了家庭。近年兴起的以微喷技术复制的名家版画,因为与原作极为相似而大为抢手。复制的名作衍生品多被张挂于宾馆、饭店、会所、家庭的墙壁,用于欣赏和装饰,其消费主体是欣赏水平和财富水平都较高的中产阶层。

复制型艺术衍生品被广泛接受,反映着上层消费趣味向下层的渗透。攀比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本性。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后,会进一步追求荣誉和地位,下层人千方百计爬向中层,中层人则拼命攀向上层。他们的攀爬方式之一,便是模仿上一层级的消费趣味。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认为,炫耀性消费具有向下渗透模式(The trickle-down model),上层阶级所树立的荣誉准则很容易贯穿到下层。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描述了中等阶层的表现:小资产阶级热衷于追求炫耀的品位,他们比工人阶级具有一定余力去追求文化消费,但资本相比大资产阶级又显得虚弱无力,因此常常采取表面上的仿效。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吸烟最初在欧洲被认作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人们学吸烟是为了表示有能力消费这种奢侈品,也表示自己是上流社会的一员。

为了炫耀,人们消费复制型衍生品集中于少量名家精品。名家精品最被上层阶级珍爱,自然也最被中等阶层追捧,复制型衍生品原作者的名气、地位和影响力越显著,越是代表作或精品,价格越高。不过,复制带给中等阶层消费“高端”艺术品机会的同时,也因为复制数量可能无限,危及其炫耀属性。对此最有效的规避办法,是控制复制数量,所以在各类复制型艺术衍生品中,限量者最受欢迎,在限量的复制品中,艺术家亲笔签名和编号者又被特别看重。2008年,吴冠中画展走进成都,签名的丝网版画《交河故城》以10万元售价被订购一空。在2011年的北京保利春拍,曾梵志制作的丝网版画《最后的晚餐》成交价竟高达48万元。

复制型衍生品在国内方兴未艾。在欧美艺术品市场,限量名家版画早有成熟的运作体系和收藏群体,国际市场上的版画交易量和成交规模,约占整个艺术品市场的15%-18%。在国内艺术品市场,随着购买人群的多元化,限量名家版画的行情已经启动,在一些艺术品拍卖会和画廊,被越来越多的买家瞩目。国人更喜欢上行下效,《孟子·滕文公上》说:“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艺术衍生品正在助推中国艺术品市场由收藏转向消费,复制型艺术衍生品将成为中国艺术品产业的最重要构成。

猜你喜欢

复制品衍生品名家
名家
名家
给漫威、DC做衍生品一天赚1485万元 Funko是怎么做到的?
博物馆该不该使用复制品替代文物展出?(下)
名家之约
祛魅金融衍生品
名家之约
大健康催生眼健康衍生品市场的繁荣
衍生品
千万千万别复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