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2015-05-30邵杰
邵杰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冠心病的临床关系。方法:将6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心肌梗塞(AMI)组,各34例,另选取冠脉造影正常者34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清CRP的水平。结果:SAP组的血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的血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AMI组的血清CRP水平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CRP浓度与冠心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病情越严重,血清CRP浓度越高。
【关键词】 冠心病;血清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1-0176-01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因冠心病而发作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等常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索尽早发现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检测指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对损伤的血管内膜而言是一个炎症反应过程,而C反应是蛋白(CRP)是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代表性指标[1]。我院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测定102例就诊人群血清CRP,探讨血清CRP与冠心病病情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SAP组:男21例,女13例,平均58.6岁;AMI组:男20例,女14例,平均56.5岁;冠脉造影正常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平均57.5岁;各组在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病与糖尿病比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资料具可比性;所有病例均排除以下疾病:感染、肿瘤、免疫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新近手术和外伤、合并风湿性心脏病、脑卒中。
1.2 方法 CRP的检测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ml,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参考区间为0~8.0mg/L。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多组均数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检验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SAP组的血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的血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AMI组的血清CRP水平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两组研究对象血清CRP水平比较
注:SAP组与对照组,(P<0.05);SAP组与AMI组,(P<0.01);SAP组与AMI组,(P<0.05)。
3 讨论
CRP是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正常人血液中有微量形成存在,但在急性炎症反应阶段其含量可迅速加1000多倍,是炎症反应过程中敏感、精确的客观指标。有学者提出CRP可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可解释部分冠心病患者无传统危险因素的原因[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发展过程,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中炎性反应在病理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CRP作用涉及:激活补体,影响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增加白细胞活性,诱导单核细胞合成组织因子和炎性细胞因子,与血清脂蛋白相互作用,通过氧基团黏附因子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和促进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脂质沉积过程,也伴随着一个慢性炎症过程,CRP在动脉粥样硬化致病过程中沉积在动脉壁内,与补体复合物和泡沫细胞共同存在。CRP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演变和进展的强促炎因子[3]。CRP在斑块中沉积,随着斑块增大,沉积增多,在炎症细胞浸润区域特别是坏死斑块边缘,CRP反應强烈[4],对心血管事件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本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血清CRP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CRP可能与冠心病有密切相关。CRP不但与冠心病发生有关,而且与冠心病的进展病变程度及范围有关,可能是CRP含量增高表明冠状动脉损害重炎症范围大,而血清中CRP水平升高的程度与在AMI梗死面积的大小相关。由此可见,CRP测定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振修,C-反应蛋白的检测[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9,14(3):261-263.
[2]张善春,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2,7(1):15-17.
[3]吴超,杨跃进,高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中应用的新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08,10(1):69.
[4]刘兴德,王淑琴,吴立荣,等. 血清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J].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8,3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