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与美同行
2015-05-30石维香
石维香
摘 要:语文教育研究理论告诉我们:“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美的教育,将是贫穷的教育。”实际上,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主题,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充分挖掘美的因素,让语文课与美同行。
关键词:语文 美 诵读 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12-234-01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认为,知识是有结构的,有层次高低:科学、文学、美学、哲学、玄学,对于教育来说,让人知道知识结构很重要。而语文教育研究理论告诉我们:“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美的教育,将是贫穷的教育。”实际上,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主题,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充分挖掘美的因素。
前不久,听了我校周老师执教的《夹竹桃》,觉得整节课就流淌着一种美,给听者一种美感的冲击,让学生始终在一种美境中畅快的学习,诱发着学生的审美意识,引起学生的审美心理,让学生在对夹竹桃的感受、体验和鉴赏中得到美的享受,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语文课其实也可以上得如此美。
一、在诵读中体会美
在周老师的这节课中,阅读教学至少体现了两种美:一是音乐美,二是诗意美。小学语文课本的大多数课文,读得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如在读文中“在和煦的春风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这句组排比句时,节奏鲜明,顿挫响亮,使美一直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而且这段话,读起来富有一种对称美,从而使学生从朗读中感受到了一种音乐美。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夹竹桃在春夏秋三季不断地开花,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在《夹竹桃》这篇文章中,季羡林为了节奏和变化,还在口语般的叙述中,适当地用四字格的语词。如在讲述他们家花之多时,用“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这不仅体现了语言的起伏变化,也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再说诗意美。季老的这篇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可以说诗意画境皆跃然纸上。诵读需要朗读者入情入境,方能得其真意,在朗读过程中,能發挥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仅仅依靠文字、声音的媒介,仅仅依靠想象,要入情入境,往往比较单调、空泛。因此,周老师在教学时采用背景音乐、图像再现、视频等手段来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共鸣性的空间,这样朗读者才可以更充分地亲近文本。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周老师把散文的横行句式变成了诗的分行句式让学生来读,充分感受文章的诗意美。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读出美,吟出情、诵出趣。
二、在文字中寻找美
本课教学中,周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夹竹桃引人幻想”部分时,教师通过读和寻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月光下的夹竹桃很美,很有诗意。学生非常投入,完全走进了作者的幻想中,进而感受到花美、文美、意境美。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本学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大观园,充满美的因素,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感受课文中和谐统一的内容美和形式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意味无穷的魅力,从而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乐趣。语文课就是要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去感染、熏陶、激励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美的氛围中情操不断得到陶冶,心灵不断得到净化。所以,我们应该让语文课成为一个寻美的过程。
三、在图画中悟得美
在本节课中,周老师多次运用图片直观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赏析文字。如引导学生看课本中插图,引导学生观赏从春开到夏的其它百花,引导学生观赏幻想之景与夹竹桃之影等片段中,都是让学生在赏图观画中悟出夹竹桃的美与韧性。这种方法的有效运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丰富了学生的视觉体验,培养了他们正确的审美观。
四、在想象中品味美
季老的这篇文章,其开头和结尾用的是当时散文创作中常用的“开头设悬念,结尾显其志”的方式,中间用少年时对夹竹桃的想象、幻想来承接,继之以长大成人后对夹竹桃的暂时疏远为转折,结尾用中缅友谊显时代之志。起承转合,时代痕迹明显。文章通过幻想突出了“我”对月下夹竹桃的感觉和体验,在作者的叙述中,夹竹桃和我的生活经验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若没有“我”对夹竹桃的想象、经验和记忆,夹竹桃仍就会是散文开头的那句话“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所以周老师通过充分引导学生对文中幻想句的品悟和再想象,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达到了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了文章的内蕴。
五、在品析中欣赏美
作者不仅用词十分准确,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周老师反复指导学生细品词句,体味通过对比突出花和人的品性。在教学中,用品词析句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品味其中的妙用,仔细体味暗含对比的句段,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感受到文章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语言的优美性,夹竹桃的品性、作者自己的感觉、思想。
其实,本节课中的美的因素远不止这些,我想说,如果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行动起来,充分挖掘语文课中美的因素,让语文课与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