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2015-05-30时玉华
时玉华
[摘 要]关注高中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中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关键,是高中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基础。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困生的同时也存在共性特征——学困生心理健康,要了解学困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本质,对学困生进行跟踪研究,以待了解其心理特征,从认知需求、人格特征、方法引导等方面小结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高中学困生 心理特征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30104
高中阶段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 ,我们往往比较关注学困生学业的提升,关注学困生注意力的集中,关注学困生自律力提高等等。殊不知,此类学生比其他学生心理更敏感、脆弱,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如何增强学困生的身心健康,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环境,应该是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围绕一例个案,探讨关注学困生心理健康在转化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案例材料
费某是高二新学年开学我班的一名借读生,对于他的基本情况我并不熟悉,第一次单独作业,该生的成绩相比“孙山”差近30分,我的心理开始打鼓了……我可以想象他的“底子薄”,但是我难以接受他的功底是如此的差。 为了了解真实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初步发现该生与其他学生存在的差异。
(1)性格差异。该生性格内向,做事慢,在遵章守纪方面无需教师操心,但他不善言语,与其交谈“有点吃力”。他内心想法比较多,有一定的思想负担,以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2)思维差异。以数学学科为例,当他自我感觉题目偏难后“脑子”就会 “空白”,就不再想听了;课后他想认真补补差但是不能持之以恒,总是想“下一个转站”还有机会;总想只要在父母提供的“舞台”上“露个脸”就行了;总是把失败归结于“基础薄弱”等等,对失败归因并没有做到客观全面。
二、学困生心理特征
1.自尊心敏感
表面上学困生缺乏上进心,但他们的心灵深处也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同学的肯定,换而言之,学困生的自尊心更加敏感。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与学困生交谈时他们存有戒心,他们细心留意你对他的态度,生怕会招来不是。学困生的心灵深处也想变好,常常暗下决心但又找不到方法,就像该案例的学生一样“看到题目偏难思维就空白了,就不再想听也听不进去了”。
2.逆反心强
表现在:①从反面思考正面的宣传。②否定先进和榜样的力量。③以消极的态度应付对待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④将教师的话当成耳旁风,即使能听进去也是“三分钟热度”。
3.学习动机偏低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动机的增加会提升学习效果。事实表明,学困生的动机水平明显低于非学困生,例如费某遇到学业困难时的想法是“退一万步而言,我在父母营造的环境下,反正都会有学校上的”。
4.具有较强的虚荣心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认为赞美、肯定等激励对于学困生的转化非常重要,殊不知众多的赞美无形中增长了学困生的虚荣心,他们只听得进表扬。一方面较强的虚荣心可能使其积极上进,更多的情况使其表现出盲目自信。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1.把握学困生的需求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要的五层说: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转化工作中,我们应根据学困生的行为特征,把握每一位学困生的个性特点,结合多种激励手段,鼓励他们通过学习活动的达成而满足需要。
2.帮助学困生正确认识自我
学困生的失败归因无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①基础不好。②精力投入不够。③学习方法不对。帮助学困生正确认识自我能避免他们产生自卑感、自弃感,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3.帮助学困生改进学习方法
学生对外界世界的认识往往是理想化的,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表现出灰心丧气,失去信心。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在于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改进学法,确立明确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让他们发现不足,就能激发其迎难而上、求实争先。
4.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出自真心,要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理、严而有礼、严而有别、严而有法”。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要采纳学生的合理诉求,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高中学困生的问题一般不是智力问题,因为他们都经历了中考的选拔。研究表明,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忽视心理健康,即压抑其潜能而且更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学困生的心理动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中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的重点。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