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舒肝法治疗综合性肠易激综合症临床观察
2015-05-30郝海蓉李娜任顺平刘竺华李佩芳
郝海蓉 李娜 任顺平 刘竺华 李佩芳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舒肝法对综合性肠易激综合症患者临床疗效。方法:148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方选柴平汤加味,2月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显效55例,占37%;有效68例,占46%;无效25例,占14%,总有效率为83%。结论:健脾舒肝法治疗综合性肠易激综合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健脾舒肝法;肠易激综合症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1-0080-02
肠易激综合症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肠易激综合症明显受精神因素及生活节奏过度紧张的影响,现在成为消化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占25%-50%,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治疗方法不一,常用的有心理疗法、饮食疗法、解痉药等,疗效欠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亚洲国家的患病率大多在5%左右。欧美国家大多在15%左右,且有逐年增加趋势[l] 。
1.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收治的肠易激综合症患者148例,男60例,女88例,年龄20~70岁,病程最短的12个月,最长的28年。干部20例,工人33 例,农民51 例,自由职业者30例,离退休人员14例。
2.诊断标准
2.1西医诊断标准:采用国际认同的罗马III诊断标准[2]:(1)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累计有12周可以是非连续性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①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等为主诉伴有神经官能症状;②一般情况良好,无发热和消瘦,系统体检仅发现腹部压痛;③多次粪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为阴性,粪潜血试验阴性;④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⑤最近12个月内纤维结肠镜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血沉正常;⑦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试验性治疗无效。
伴以下3种症状的2种:①便后缓解;②病初起时排便频率改变;③病初起时粪便性状改变。另外支持IBS诊断的有:①排便每周少于3次;②排便每周多于3次;③羊粪样或硬便;④稀(软)或水样便;⑤排便费力;⑥便急感;⑦排便不尽感;⑧排黏液;⑨腹胀。便秘为主型:符合①、②、⑤中的1项又不伴②、④、⑥项;
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便秘诊断标准:①排便时间延长,3d以上一次,粪便干燥坚硬。②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弱。③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3]。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泄泻肝气郁滞型:腹痛泄泻反复发作,泄后痛减,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肠鸣矢气,胸胁胀满,心烦失眠,纳差食少,舌质淡或淡红,脉弦或弦细。
2.3诊断方法:通过详细询问家族史、既往史、饮食习惯,全部病例均化验血、尿、粪常规,血沉、血糖、血脂,至少3次粪培养,胸部拍片,心电图,病例均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3.治疗方法:
3.1调整食物中纤维素的含量:腹泻患者应限制粗质蔬菜和水果,待腹泻控制后仍坚持数月,以后逐渐增加纤维量达正常水平。便秘患者应适当增加含纤维素的食品。
3.2解除精神因素:本病与情绪紧张有密切关系,故解除精神因素对治疗很有帮助,向患者解释本病为功能性疾病,无生命危险性,以解除思想负担,必要时可服用镇静剂
3.3方药:(柴胡12g、黄芩10g、党参9g、苍术10g、厚朴9g、甘草3 g、干姜6g、合欢皮20g)便秘加用麻仁15g、枳实10g、生白术30g,腹泻加赤石脂10g,泽泻10g。
4.疗效标准:
按照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94年颁布的(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疗效标准:显效:腹痛或腹部不适,腹泻或便秘完全消失。有效:腹痛或腹部不适明显缓解,腹泻次数减
少粪质变稠或大便次数正常,便质稀软。无效:腹部症状及便秘腹泻无明显变化。结果:显效55例,占37%;有效68例,占46%;無效25例,占14%,总有效率为83%。
5.预后:
全部病例经治疗后好转,大部分病人还间断出现症状,但一般不影响全身情况。
6.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以肠道运动障碍为主的一种功能性疾病。表现为与排便有关的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常伴腹泻、便秘等症状,而肠道本身并无任何器质性病变。肠易激综合征的原因自今不明,涉及动力紊乱、内脏高敏、炎症和脑肠交互作用等各个方面。关于本病的诱发因素,也有新的资料。较多研究提示,应激和(或)肠道感染都是重要的发病诱因。Neal等报告对544例细菌性胃肠炎患者追随半年的观察,有25%的患者发生肠功能紊乱。此综合征多见于年轻人,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目前研究认为,肠易激综合症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肠易激综合症的致病因素很多,诸如精神因素、生活工作压力大、高强度工作、不良生活习惯等。以往的研究发现患者除了肠道症状表现外,上腹部的症状也十分明显,如上腹饱胀、反酸、嗳气等。这些症状都是胃动力障碍的临床表现。
本病属中医“郁证”“泄泻”“便秘”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肝郁脾虚,气血不和。患者情志不畅,引发肝气郁结,肝疏泄失常则横逆犯脾则睥失健运,故出现腹痛、腹胀(满)、腹泻、便秘等症状。其发病主要与肝、脾、胃有关,情志失调、忧郁恼怒、精神紧张可致肝失疏泄,横逆克犯脾土,肝脾失和,脾气不升则腹胀、腹泻,若腑气通降不利则腹痛,肠腑传导失司则便秘。本病多迁延日久,属于虚实夹杂之证。治宜标本兼顾,在健脾补气的基础上根据病情佐以疏肝理气。柴平汤正是根据上述病因病机特点组方而成,方中以柴胡为君疏肝解郁,条达肝气。臣以厚朴、苍术,化湿理气,降气宽中,以助柴胡疏肝止痛之力。佐以芍药,养血柔肝,条达肝气,与柴胡相合,既调肝之用,又养肝之体,使疏肝而无伤阴之虑,二药伍用,相得益彰。加陈皮理气和胃。以甘草调药和中为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有保肝、利胆、镇静、镇痛的作用,又能改善免疫,双向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黄芩、甘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和抗过敏功能,白芍均有解痉止痛作用,赤石脂、苦参均有保护黏膜和抗溃疡作用。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则可与补中益气汤加减。兼见心悸、失眠、烦躁者,加用炙甘草、炒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定志之品;大便秘结者用郁李仁、火麻仁润肠通便。若兼见大便不爽、舌苔黏腻等湿浊中阻症状,加用藿香、佩兰、苍术,临床上疗效显著。
目前大多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综合性医院的消化内科就诊,医生关注于患者的躯体变化而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变化,造成了大部分患者久治不愈,疗效欠佳,花费大量的医药费用的现象,患者深感痛苦而造成生活质量低下,只有采取以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的治疗措施,才能提高包括肠易激综合征在内的心身疾病的治疗效果,促进康复,提高此类人群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l]许小幸,李定国.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6):523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3
[3]戴慎,薛建国,岳沛平.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l: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