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先学后教”
2015-05-30赖华萍
赖华萍
摘 要: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下,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要探索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首先,我们要坚持先学后教,根本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其次,我们要通过合理分组、合作阅读,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们要开展思维激发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主动性;创造性;先学后教;问题导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145-01
《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新课标》也提出的“学生是學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特别是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作为课改的主阵地,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学校也一再强调改变课堂模式,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然而,目前我校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思考,不会提问,不会学习,造成学习效率不高,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部分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所以语文教学中“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先学后教,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合理分组,合作阅读,培养学生集体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在课堂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以我的一堂公开课为例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走进文本
《心声》是一篇非常难得的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说。作者意在通过公开课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一个天真、纯朴,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情感的学生形象,启示教育工作者尊重、关爱学生个体,使之健康成长。文章篇幅略长,但内容相对浅显易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故事内容,人物特点和主题也能够通过思考和交流形成自己的理解。
因此,我把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自主学习,熟悉故事内容和人物表现作为教学目标,力求多给学生阅读时间,让他们在阅读中自己体验,自己发现,自己领悟。教师不宜多讲,一定不要出现脱离文本内容的拔高分析。公开课为《心声》教学的第二课时,紧承第一课时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篇章结构的步骤,设计简单导入后,安排了复述故事内容的环节,意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故事情节,为细致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心声含义做好铺垫。
二、问题导学
问题法教学是学校这几年极力推进的教学理念,因此本节课在设计时就明确以问题的设计来串起课堂行为。要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并有表达欲望的问题。
问题宜精不宜多,可以一个总问题,内含若干子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问题设计仍然应该扣紧课文内容,从情节或者人物入手,让学生能由此及彼,由文本而产生体会,能在细致解读文本后,心灵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例如,本文题为“心声”,心声是指谁的心声,是指什么样的心声?文章哪些部分的具体词句可以表达这种心声?当学生能比较容易地得出“心声”是指李京京渴望朗读的心声后,再继续设疑:为什么渴望朗读这篇课文。学生经过分析文本内容后,就能明白文中插叙的关于爷爷和妮儿的回忆,和李京京渴望朗读的课文内容极为相似,也就能深入理解李京京渴望亲情友情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问题,能带学生带着疑问阅读和思考,既不带给学生畏难情绪,又让他们必须经过细致阅读和思考后才能说清楚。
三、简单深入
设计教学程序时,力求简单,有层次。不要有哗众取宠的表演类程序,不要有过多的环节,避免走过场的感觉。
导入和复述课文的环节都是为了中心环节服务,把学生注意力引到课本中,引到中心环节即心声的含义理解上来,让学生围绕这个中心,去发现文本中通过描写(主要是心理描写)来刻划人物传达心声的具体词句上来。学生既有个人独特理解,又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读得更透,对描写方法的妙处理解更深,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心声指的就是李京京渴望朗读、渴望亲情友情、渴望表现和得到肯定的情感。而在中心环节完成后,补充设计了让学生归纳李京京人物特点,说说最喜欢这个人物身上的哪个特点的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人物形象特点作归纳,对人物优良品质作评价,让学生们结合生活实际,受到启发和教育,深化本课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