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临床诊断

2015-05-30杨敏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5年1期
关键词:实验教学科学探究

杨敏

实施新课程已十年有余,本人一直担任着小学科学课,并一如既往地积极进行着新课程环境下的科学实验教学的改革,积极地寻找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新路子,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与此同时,也在科学实验教学碰到了许多困惑和迷茫。笔者从教学和听课中发现,在困惑和迷茫阴影笼罩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呈现出诸多相应的“病理现象”。在诸多教学“病理现象”上,陷入了一种犹如一个壮汉力图挑起一担筐而双脚却正好踩在筐里的尴尬之中。本文立足于小学科学学科本位,反思实验教学中的“病理现象”,并对此进行分析和诊断。

一、临床病例之一

(一)临床现象

《热胀冷缩》一课,教师自行设计了一套简单实用的器材,把医院里的小青霉素瓶进行严格消毒,然后再在橡皮塞上插一个平时喝牛奶用的小吸管。实验时,只要在吸管中注入一段水柱,单手捂住空瓶,看水柱的上升下降就可以证明瓶中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请同学们根据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生l:“我可以用手直接握住小瓶,把小瓶上的吸管插入水槽里。如果空气会热胀冷缩,吸管就会冒出小气泡。”

师:“瓶子这么小,即使空气会热胀冷缩,这么一点点胀起来的空气会冒出气泡来吗?”

生(其他学生异口同声):“不会!”

师:“我们可不可以在习惯上动动脑筋?”

(二)病例分析

随着各种知识渠道的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与经验在不断地扩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断的提高。从上述案例中可见,学生对热胀冷缩有一定的生活认识基础。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及时对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做相应的调整:抓住这个学生的方法,让学生们通过教师提供的器材进行实验验证:这两种方法都能证明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至少也应该给学生一个肯定的表扬,因为他已经能做到站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分析。而不应该对学生的实验方法进行否定,并转移话题。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教学细节,却严重地挫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诊断处方:预设与生成相统一

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这叫做“有备无患”。可预设的教案只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而不是火车行使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特点。教学的过程也成了师生互动、相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诸多不确定因素,随时调整组织与引导方式,使师生双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共同发展。这就是生成。与开放的教学,它是与预设相统一的,即在预设基础上生成、开放、发展,在生成中提升预设层次、水平。

二、临床病例之二——偏离科学探究的价值性

(一)临床现象

《观察水》一课中有一个小实验——教师把可口可乐的瓶盖放在杯中的水面上,结果瓶盖总是向边上移,最后靠在杯子的边缘。于是,教师给出一个问题:“怎样让瓶盖停在水面的中间?”学生探寻了很长时间,也未能找到有效的办法。课堂上教师失望,学生垂头丧气……

(二)病例分析

科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展开猜测的翅膀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重要一步,主要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目的图式,奠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引起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在实验教学中,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去猜测探究,有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

传统的常识教学正是缺少了猜想的引领,使学生的思维失去了创造力,迷失了方向。《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基于这样的认识,现在许多科学课上,都很自然地采取了探究式教学。而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似乎是探究式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不管其是否有价值有意义。在本课实验教学中出现的现象确实有趣,寻找方法也确实不易。在实际教学中,“寻找方法”的功能只是引出学生的乱猜一通,除了增加一点课堂的热闹氛围外,根本没有实际的意义。

(三)诊断处方:科学问题要有“价值”

科学的探究源于问题,探究问题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那么如何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猜想昵?笔者认为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固然重要,但要给学生一个在观察中产生矛盾和困惑的机会,这时放手让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更为科学更有意义。再次听该教师上《观察水》,该教师把实验部分做了调整:不再是让学生探究“怎样让瓶盖停在水面中间”,而是让学生观察把瓶盖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再引导学生尝试找出瓶蓋停在水中间的方法。实验中,强化现象的描述,弱化方法的寻找。其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因此,科学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进行猜测时,除了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某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还要注意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在具体的情境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在观察比较中产生困惑激发矛盾,从而提出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有价值,这样的探究才有意义。

三、临床病例之三——偏解多媒体应用

(一)临床现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讲课教师只是一次又一次地用多媒体演示各种物体的震动过程,而没有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身边物体如尺子、橡皮筋的震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昏昏欲睡,发言积极的就那么几个成绩好点的学生。

(二)病例分析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让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其中影响特别深的要数科学学科的实验教学了,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发挥出了全新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探究性教学,是以过程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过程,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学会基本的探究方法,并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而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只要学生仔细观看课件演示就能明白教师的意图和实验的单一结论。这样就人为地降低了学生的实验要求,致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动脑筋。在本课中,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替代学生的探究试验,忽略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没能获得第一手科学经验,造成了学生的探究障碍。

(三)诊断处方:科学体验不要被多媒体淹没

多媒体不管有多先进,他也只能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决不能成为学科教学的绊脚石,更不能让它喧宾夺主,因为它无法替代我们对知识形成的自主感悟。课件必须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在整堂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使用、滥用媒体,那么我们的教学反而会变成缘木求鱼:纵然能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而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却大打折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就无从谈起。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应为用而用,它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需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千万不要让多媒体泛滥成灾,因为亲手饲养小动物的感觉和电子宠物的感觉毕竟是不同的。

四、临床病例之四——忽视实验教学的德育性

(一)临床现象

《淀粉的足迹》课后:桌上放着刚刚用过的滑石粉,马铃薯,馒头,淀粉,年糕,面包,南瓜等材料。

師:“请各个小组整理好自己的实验桌,把刚才实验用过的废料倒到垃圾桶里……”

(二)病例分析

勤俭节约教育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我们教师在选择实验材料时,都很注意选择那些能有利于揭示科学概念,结构性强实验效果好的材料,却忽视材料的思想教育内涵,甚至在材料的选择与处理时与思想教育相抵触。本课后,教师对实验材料的处理上,就与学校教学中的珍爱劳动成果的教育意念相违背。

(三)诊断处方

选择实验材料应关注思想教育内涵科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具有贴近生活、结合实际、生动有趣的特点。无论是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科学实验教学还是科学习题教学,都存在德育渗透的机会。如本课结束后,笔者发现六小组的实验桌上个个都留有一大个馒头(因为馒头都只被切去了一小片)、一大碟淀粉等物,这些物品最后都被无情地扔到垃圾桶里了。怎样才能杜绝如此浪费的实验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对实验材料的选取时,就应关注材料中的思想内涵,注意品德意识的渗透。因而在布置学生准备实验材料时,就要明确规定量要少。如面包、馒头可以几组同学带一个,切的小一点,尽可能减少浪费。其次是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带身边或家里有的材料,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忙,互通有无,不提倡经常买材料来做实验。

课程改革既然是一项改革,也就注定了它要历经一个“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的曲折过程。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留一份自主给学生,让他们绽放年少的率真与创新;也留一份空间给自己,聆听心灵的悸动与低语。让我们科学教师在实验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前进,从而开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新局面吧。

猜你喜欢

实验教学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