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应承担甲午战争中旅顺失守的责任

2015-05-30叶润泽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15年1期
关键词:旅顺电文北洋

叶润泽

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针对旅顺、威海卫失守的情景,老师问:“甲午中日战争旅顺失守的责任谁承担?”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李鴻章!”因为教材中写了“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我也坚信自己的回答准确无误。

传统权威声音已经定性为“李鸿章为保船避战”,例如,王芸生编著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认为:黄海海战之后,旅顺、威海卫相继陷落的原因,概由于李鸿章推行“避战保船”方针,压制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等,致使旅顺失守,最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北洋海军外籍帮办旗舰定远副管驾戴乐尔在《淮军志》中称李鸿章有愧于统帅之职,淮军的覆灭,罪在李鸿章。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于是我在参阅有关史料、电文并深究后得出结论:旅顺陷入敌手的责任在于丁汝昌擅离职守。理由如下:

首先,旅顺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北洋海军早就在此建筑船坞、炮台、厂房、仓库和电报局等军事设施,经过十余年建设旅顺成为东北最大的军事据点和北洋舰队的基地。因此,旅顺设海岸和陆路炮台21座,配有各种火炮百余门,驻有徐邦道等六军,约13000余人。掌握制海权、保护北洋海军的军事基地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在甲午海战后,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战争胜利的关键,“以主将的指挥若定为首要,同时必须高级将领英毅奋发,同心协力,而军储又必须充实”。

其次,电文显示李鸿章在旅顺失守之前曾多次要求丁汝昌严加游巡,积极准备对日防御之事。而丁汝昌以旅顺有困难为由:“一、湾有失,敌兵必捣旅后路,我师船口在内口,不能施展,无以为力;二、敌船来袭,门口狭小,不能整队而出,且‘定、‘镇必须候潮,若遇急,冲出不易。”据此,李鸿章给丁汝昌下达了具体部署:“平远、广丙、靖远、济远四船务于十日内修好,在威、旅附近游巡。不然日知我无船,随意派数船深入,到处窥视,若再护运兵船长驱直入,大局遂不可问,切勿迟误,四镇炮船无伤,应令同两大雷艇在口外附近巡探,略壮声势,未便置之不问。”

李鸿章接到清廷海防紧急的旨意后也曾下令:“师船速修,则其可用者常派出口外,靠山巡查,略张声势……均勿违误。”

李鸿章接到日军准备进军大连湾、水陆夹击旅顺的情报后,立即再次命令丁汝昌:“旅、湾相为犄角,有警时互相援应为盼。水师之船何日出巡?须往来旅、湾之间,俾彼大队运船稍有牵制。”

从以上电文可以看出李鸿章没有让北洋舰队躲进威海、不准出战,而是在李鸿章的再三催促下,丁汝昌才率舰队游巡于威海、旅顺一带海防。日军登陆后派军舰窥视旅顺口,丁汝昌不顾海陆共防旅顺的命令,借口大连“湾吃紧,电不通,船坞工匠人等纷纷告去,不日恐有停工之势,龚道甚为难”要求舰队撤离旅顺。李鸿章命令丁汝昌率舰队反击日军,而丁汝昌溜之大吉致使日本海军控制旅顺外海面,给旅顺保卫战造成严重困难。为解旅顺之难,李鸿章命令丁汝昌赴天津面商保卫旅顺“拼战”:“寇在门外,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速带六船来沽,面商往旅拼战……”

史载,1894年10月15日下午,丁汝昌由天津开船,次日9点在旅顺口外抛锚。但逗留9个小时,与日海军隔200余里,没发一雷一炮,又借口“六船不能在旅外久泊”,于16日晚六点开船,再一次擅离旅顺。至威海卫港时竟使主力舰“镇远”触到自己的水雷,失去了战斗力。在日军水陆夹击旅顺之际,丁汝昌却忙于修理“镇远”舰,未顾及旅顺,24日旅顺失守。事后,清廷将丁汝昌擅离旅顺行为看成“临阵逃脱”大罪,并认定其有“率兵舰望风先逃,以顾威海之名,去之唯恐不速”之行为。

综合以上史料、电文所述,笔者认为,旅顺失守丁汝昌负有主要责任。当然李鸿章对旅顺失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深究原因的话,慈禧太后的“量中华之物力,讨洋人之欢心”的媚外外交政策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则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评语:该生能打破常规,查阅史料,论丛史出,写出观点新颖的小论文难能可贵。

指导教师:叶朝华

猜你喜欢

旅顺电文北洋
一种与内部缺陷仪设备通讯的接口模块
ADS-B延迟转发电文检测及干扰台定位方法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旅顺道院暨世界红卐字会旅顺分会地址奠定记碑
大连至旅顺中部通道隧道消防系统设计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卫星导航系统导航电文编排结构研究
一种内容固定与可变相结合的导航电文结构
北洋六镇
日俄旅顺要塞争夺战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