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015-05-30汪黎
汪黎
摘 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当成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一言堂”“灌输式”方法盛行。这类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的教育发展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导学案”的出现,就是为了改革陈旧的教育方式,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这一新的教育理念。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本文介绍了如何借助“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案;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1.“数学化”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在的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学习型社会”,高科技的不断涌现逼迫人们不断地学习,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人的终身需要。从现状来看:当今社会数学化、数学社会化已是大势所趋,一个学生不管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及没有创造性的人是无法适应未来的科技发展的。
2.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让学生受益匪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教师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本领,等于交给了学生打开科学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这也是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
3.“导学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任务。初中阶段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有很多,仅从数学教学的目的而言,就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力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意识地、逐步地培养学生有深远意义、长期起作用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不能不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载体。
二、“导学案”使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1.“导学案”使用的缘由与功效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导学案”的产生,是应新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而生。它很好地解决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方面的改革,既解决了教师的“一言堂“问题,又可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入正轨,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完成课内的知识点。这不仅保证了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导学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指导、引导学生怎样进行自主学习的案例。它是以教材为内容,告诉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注重的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方法,一步一步地亲近数学,走进教材。由于教师将在“导学案”中的设计提问变成了一种班级学生的群体行为,让每个学生都有了相同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时间,学生可以依据“导学案”有目标地进行自主学习,这对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都起到了较好的指引作用。所以,“导学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有效载体,学生借助“导学案”就可以有方向、有条理、有内容地进行自主学习。
三、正确使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导学”,教给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教材的方法
使用“导学案”,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求教师重视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导学案”要求的课前预习不是让学生无目的地阅读课本。实践证明,“导学案”对学生课前的预习目的是很明确的。
(1)“导法”:让学生喜读教材,依据导学案自主预习
使用“导学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自觉地、快乐地阅读教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己参与学习理解,即自主学习的过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就得抓住预习这一环。
第一,布置预习思考提纲。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一般要求是首先通读课文,然后反复细读,理解大致内容,特别是定义、定理、公式、法则、例题(包括推导论证过程)。认真思考,做好笔记,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预习时抓住重点,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列出一些思考提纲。预习提纲不宜多,要少而精,并要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的程度,不断有新的要求。
第二,指导预习方法。预习一般在课外进行。由于开始阶段学生不会预习,应在课堂上抽出一定时间(一般在自主学习课)予以指导。具体地教给学生怎样阅读课文,怎样做好摘记,怎样提出问题,使学生逐步掌握预习方法,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使预习质量不断提高。
第三,坚持预习检查。由于初一学生没有預习习惯,因此开始一个阶段,每节课教师都要检查学生完成预习提纲的情况,以后也应当运用提问、讨论等各种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能力。只有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才能培养成功,“导学案”的功效才能显现。
(2)“导读”:让学生品读教材,了解上课的主要内容
新版《(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数学》应该说是一套编写得比较好的教材,每一节的引入都有精心设计的“导读”。学生如果能比较认真地“品读”教材,那么多数学生都将会对新课的学习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导学案”,其中有一个主要作用就是一个字——“导”,即引导学生自己了解探究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相关的基础概念、前后知识的衔接,因此教师的“导读”是十分重要的。
(3)“导解”:让学生依据教材,反刍自己已掌握的知识
数学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前后连贯性。教师如果在设计的“导学案”中能指导学生依据教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尝试解决新的教学内容中能够解决的问题,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有不少内容就可以少讲或者不讲,这样便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4)“导疑”:让学生研读教材,引发新授知识的疑惑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势必有许多不懂或者有疑问的内容,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将有疑惑或者不懂的知识点作好记录。
2.“导学”: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则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导学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己获得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说,要借助“导学案”,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在读、想、写、练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课前检查,让学生自主补充完整“导学案”预习效果
当新课推出后,教师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查,了解到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则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在预习中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讲解与强调,或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随之进行巩固练习。在课堂教学与练习中,尽量做到:学生可以看懂的内容就让学生自己看;经过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去想;通过讨论可以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讨论搞清楚;可以独立完成的作业,就让学生自己去做。特别要注意发掘学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中出现的新方法、新思路。
总之,“导学案”的使用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把书本知识的学习过程,变成自己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2)课后小结,让学生自主完善巩固“导学案”指定任务
当一个单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要求他们弄清楚:本单元有哪些主要知识?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关键怎样?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并组织课堂讨论,激发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分析问题,逐一理清所学知识,写好单元小结。
这样的讨论和研究,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并且也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导学”: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延伸于课外
使用“导学案”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还有待教师课后坚持不懈地组织与指导。由于课内时间宝贵,有些辅导只有在课外进行。
教师可在各种适当的场合,有选择、有重点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史及一些著名科学家(特别是数学家)青少年时代自主学习成才的事例,如高斯、牛顿等。特别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刻苦自主学习,取得极高成就,报效祖国的事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向他们介绍一些数学课外兴趣读物,如《趣味数学》《世界之最》等。这些书写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组织课外兴趣小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导学案”的设计中,也可以设计小组活动,以加深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扩展其知识范围。课外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有时也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做一些有趣的探讨。
例如:在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理”时,学生常误用“边边角(SSA)”,这显然是错误的。但是否在某种场合适用呢?通过热烈讨论,不但纠正了学生平时所犯的错误,使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也激发了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平时教师也应将前人和本人的一些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如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问,多问几个为什么:用到哪些知识?用其他知识是否可达到同样的结论?又如记忆的方法:重要的概念和性质要记忆,但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要找出规律。再如应用的方法:弄懂了的定义、定理、公式,要能够在以后的练习中熟练应用,并要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传授这些方法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不知道怎么学”到“知道如何学”,从“不习惯自主学习”到“有了自主学习习惯”,逐步掌握獲取知识的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实践
笔者在所教学的一个班中,作了以上尝试,现在学生到了初二,大部分已能做到课前自觉预习,独立完成作业。部分学生还能在课外阅读一些参考书,已有一定的阅读自主学习能力。课后讨论气氛热烈,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较高。在2014年的期中考时数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目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从一定意义上讲,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数学能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明确地认识到“导学案”的使用只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手段或者说一种方法,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研究,努力探讨教学规律,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和整体素质,才能胜任当前的教育重任。
参考文献:
沈幼璋.数学教育理论与科题方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