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汉学热”研究

2015-05-30燕秀丽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5年1期
关键词:积极作用当代文学中国

燕秀丽

摘 要:近些年以来,在越来越密切的世界文化碰撞影响下,“汉学热”出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化中。为此,本文主要阐述了“汉学热”影响之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汉学热;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111-01

汉学指的是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学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中西文化、经济越来越密切的影响之下,西方学术界也日益注重汉学。跟传统意义上的汉学进行比较,世界化语境影响之下的汉学具备自身的特殊性,它的主要特点是重视的方面从古代向当代、现代拓展,一部分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华裔学者也进行参与,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于现当代文化研究而言,一批优秀的汉学家出现,他们的研究视野以及方法强烈地冲击着氛围低沉的学术界,且激发了“汉学”热。

一、拓展了学术视野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时间比较短暂,在几十年的探究之后,一部分作家的成果大都变成了显学,这导致一部分研究人员的现代文学成果时期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往当代或者是现代拓展研究领域,或者是发掘史料,进而探究新型的学术探究点,这导致现代文学界状态的低迷。而外国的汉学家的探究思维不拘一格,从而获得了突出的成果。李欧梵等质疑权威定论,另辟蹊径关注主流外的“边缘”,以“颓废”的平时生活叙事对左冀文学史叙事等进行质疑,这样的研究思维和视野属于新型的,且越来越被学术界赞同与接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时候,《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在传入国内学术界的时候,就导致了比较大的轰动,不但存在赞誉者,而且也存在批评者,然而,不管是赞誉,还是批评,都被他的新型探究思维以及学术看法所吸引。而“故意站在邊缘的地位”的李欧梵尝试了“个人的反潮流的学术”,“持续在‘超越在大陆学术界挂帅革命主潮以及现实主义,对以“颓废”作为主导的文学史叙事进行了建构。在《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这一篇文章当中,他提出了“颓废”持续存在于中国的古典文学当中,而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颓废”小说就是《红楼梦》,且在他自身的“颓废”叙事当中融入了张爱玲的小说、新感觉派、老舍、鲁迅等的作品,以及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而王德威以李欧梵的探究作为引导,积极地探究晚清文学的现代性,他提出了晚清并非 “五四”,才是现代中国文学复兴的关键性时期,最为具备代表意义的是反动的作品,像是晚清的四种小说科幻、谴责、公案侠义、狭邪等以及一部分被“五四”知识分子贬为反动、颓废,琐屑的文学作品。实际上,以颓废作为特点的文学史叙事是全新的,在方法论方面,推动这中国学术界的一系列改革。虽然夏志清等的探究成就与分析方法存在着不少争议之处,但是,如此的跟中国学术界左翼叙事和“五四”叙事背道而驰的分析思维,有利于扩展现当代文学的视野。

二、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史观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文学史的叙事主导是左翼文学史叙事,以及划分当代与现代文学史分期的标准是政权的变更,意识形态跟文学批评标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传入外国汉学家的文学批评以及文学史著之后,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与思维意识出现非常大的改变,像是重写了左翼文学作为主导的文学史研究,以及更加注重“颓废”色彩的平时生活叙事研究,也重新地发掘与研究了张爱玲和沈从文等被意形态遮蔽的作家,这都跟外国汉学家的研究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近些年以来,在文学史被重写的影响之下,学界反思了传统意义上的左翼叙事文学史观,一部分观点独特的文学史著涌现,其中,《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是较为代表意义的。跟之前比较,这一系列的文学史著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并非机械性地划分近代、现代历史时期,而是综合性地观察百年文学,在初期的时候,注重对“五四”和晚清文学关系进行阐述,且主要探究当代、现代、近代之间的联系性。在叙事主线上,并非以左翼文学作为叙述的主导,而是在人文学史中融入通俗文学与平时叙事等不是主导的叙事,也对其他流派的地位给予了肯定。在探究立场方面,并非仅仅立足于国家的意识形态,而是随无产阶级的文学进行了认真地审视,也对左翼文学发展历史的一系列错误进行了批评,并非一味以二元对立作为探究方法,而是对主流屏蔽的文学现象以及作家进行客观地评价,重新地发掘了“九叶诗人”、“现代派”以及钱钟书、梁实秋,沈从文等现代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建设以及文学研究当中,成为了关键性的组成与完善内容。

三、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格局以及方法

在国内的学界可以引领潮流的汉学家,某种意义上是由于长期定居国外,进而可以实时性地学习和接受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先进的思想。这一部分的国外学者操持着西方社会前沿的探究方法与理论工具,能够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实际情况,又一次地解读经典的文学作品,这有着创造性的作用。汉学的后起之秀唐小兵又一次地解读文学作品,并非一味地对现象进行阐释,也并非归纳特征或者是总结意义,而是对历史文本之后的意义结构与运行机制进行揭示。如此的解读文本通常是对某个经典性的文学作品进行选择,借助 “内层精读”,对文本内部的叙述逻辑进行呈现,然后实施外部的重构,也就是对意识形态和文本间复杂的权力关系进行探究。如此的解读方式不但呈现了一种全新的探究策略,转变了一些青年学者单纯驳斥左翼文学的思想意识,而且还有利于言说体制之下的文学史叙述,从而使中国当代文学的探究方法以及格局出现了改变。

结语

总之,针对“汉学热”在国内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出现,“研究人员需要保持头脑的冷静,先是进行辩证性地思考,在借鉴和吸收问题视角与理论工具的过程中,不但敢于接受,而且还应当以中国的本土文化作为视角,这是由于只有相互地交流和碰撞,才可以不断地创新,不然,学术的话语权以及尊严会失去。

参考文献:

[1]柳欣.国的胜利还是文的胜利——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谈起[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2]王春林.当代文学研究之人道主义维度的建构努力——评王达敏《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J].扬子江评论.2014(06)

猜你喜欢

积极作用当代文学中国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浅谈雾霾与经济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