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郎世宁绘画风格
2015-05-30王菁
摘 要:郎世宁是中外交流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艺术家。他改变了中国画一直以来的构图方法、描绘技巧,并出版了艺术理论专著《视学》。他推动了中西方艺术和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第一次系统地把西洋绘画带到中国。在他的影响下,不仅培养了一批中国画家,也让西方绘画在中国绘画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并传播开来。逼真的写实技法、兼具中国画与油画风格的画面视感,使他成为了清代知名度最大的外籍画家。他的成就也激励着后人努力学习与改进。
关键词:郎世宁;中西交流;清代;视学;构图;技法
一、清代画坛现象与郎世宁的
独有地位
(一)清代社会氛围与艺术氛围
清代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时期,它上接明朝、下承近代艺术形态,延续了明代的风格特征,在多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
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讲究笔墨趣味和技巧功力。以“摹古”为主旨,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这种思想受到统治者的认可,被尊为“正宗”。四僧则为明代遗民画家,活动于江南一带。他们寄情于山水,借画抒怀,艺术成就上已有创新的表现。从“四王”集传统大成而更重笔墨,到“四僧”虽不废弃传统但更加独抒个性大胆创造的趋向,清代绘画正在一步步发展中!
(二)中西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
西方艺术对中国的影响最早可能追溯到唐朝以前甚至更古老。其后在明末,欧洲基督教下的宗教组织耶稣会就不间断地派遣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中西文化在这一段时间得到了很好的互补与发展,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宫廷画师——郎世宁的到来。
郎世宁活动的黄金时期即在清中期康熙至嘉庆年间。这一时期政权稳固、社会安定,出现了历史上繁荣的“康乾盛世”,绘画艺术领域也呈现繁荣发展之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包括帝后及皇家、大臣等上层人物的肖像画,以及表现宫内生活场面的宫廷生活画和纪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实画,还有反映农耕经济和文艺作品的风俗画、装饰宫廷用的山水画及花鸟画等,都有不同的进展。其中以人物画的成就最为突出。人物画有工笔重彩和白描两种画法,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画面视感。这一现象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坛注入了不同以往的生命。
二、郎世宁的生平与作品赏析
(一)朗世宁的生平与个人风格形成的基础
郎世宁,1688年7月19日出生于意大利米兰的圣马赛兰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青年时期跟随卡洛克纳拉学习绘画与建筑,并在1707年左右进入了热那亚耶稣会。最初只负责教堂内部的壁画。1715年前往中国,先于澳门学习中文,后以汉名“郎世宁”继续北上京城,以他严谨的透视学理论知识、立体而又标准的描摹、多样又丰富的色彩,很快得到皇帝的赏识,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中西画的不同之处,大抵区别在透视原理的运用、构图的想法差异,以及工具的不同表达个性之间。郎世宁初抵宫廷就运用透视原理加上明暗画法创作出一幅小儿素描画像呈给康熙皇帝。康熙却并不喜欢这种“黑乎乎”“阴阳脸”的表现手法。在一位统治者的眼里,小儿本是无拘无束的,怎么可以脸部有阴影,好似脸上变脏了,况且没有中国画中常见的线条。整幅画缺少了骨干,少了坚实的感觉。而且康熙不喜欢油画,不仅是颜色经不住时间的洗练,绘画方式也迥异于传统绘画。所以,郎世宁考虑到统治者的审美习惯,在吸收了中国名家及名画的精神之后,将其综合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去。基于自己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兼顾西洋古典写实技法,绘画工具上用中国的纸、绢、毛笔、颜料等,结合中式传统画法,独创了这一中西结合的画法。
(二) 朗世宁人物画评析
郎世宁所绘人物像,比较熟知的有《康熙朝服像图轴》、《乾隆皇帝朝服像》、《孝贤纯皇后朝服像》(绢本设色,藏于北京博物馆)和《慧贤皇贵妃像》。这几幅都是郎世宁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而偏早些时候的《康熙朝服像图轴》中虽然已经运用了一些西洋绘画的技法,面部五官有了立体感,但是表现手法依旧单一,作画者没有完全地表现出解剖理论知识。画中在线条的运用上除眉毛、胡须较明显外,人物面部的线条明显较弱,脸部轮廓用淡墨烘染,眼窝和颧骨的描绘已经有 意识地根据肌肉和骨骼来渲染,手部可以看出明显的真实感和立体感。虽然结构不够准确,刻画不太自然,康熙的帝王之气由于颜色单一而显得气韵不足,但较之《明世宗坐像》(图1)已有较大进步。以明世宗坐像为例可以看出前朝的帝王坐像,背后的“斧钺”(即屏风,也称座屏)占据着一定的视觉空间,座屏上的团龙纹样细腻逼真,与画面前边威严的帝王互为辉映,昭示着其作为天子不凡的气度。再仔细观看明世宗的面部,较之于整个画面的恢弘,又相对弱化了不少。神情不够多层次,单一而无神。
如果说《康熙朝服像图轴》(图2)是中西绘画技法结合的过渡期作品,尚未足够成熟,那么《乾隆朝服像轴》(图3)就是成熟期的作品。此画描绘于宝亲王弘历登基那一年(1736年,乾隆元年),自信满满的年轻帝王,意气风发,对未来执掌天下有着属于自己的抱负与宏图。郎世宁用西方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对乾隆的五官做了细致而精确地刻画。技法上西画痕迹明显,面部没有用线条勾勒,就连眉毛也只是用稍重的墨色依眉毛和眉弓的结构变化画出来,脸上的肌肉骨骼结构刻画轻松准确,并加强了明暗对比。用色上维持了西画颜色的多样、真实与细腻,表现了皮肤的弹性和温暖,配合工笔画用线的骨干与结实,帝王尊贵骄傲、睿智潇洒的神韵跃然纸上。从乾隆的面部刻画可以看出郎世宁对肖像画创作所表现出的写实能力,所画人物生动传神,这是西方古典写实技法融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优点所带来的逼真立体的视觉效果的绝好例子。总览整个构图,没有明世宗画面的饱满。构图中仅用了一平一立两个面这就极大地拉大了画面的空间感,保留了帝王的龙椅,却去除了常见的座屏,使得画面更加轻松,更凸显出帝王的志得意满、挥斥方遒。
(三)郎世宁画马
马,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有着浓浓的感情在里边。它既可作为古代的交通载体,又可训练有素地驰骋战场。此外,马更寓意着成功、成材、顺利等。因其形态矫健、性格刚烈兼易于驯服,又是豪迈、英勇的象征。形象高雅优美,更是很好的作画题材。郎世宁便是画马的能手。不同于传统绘画的用墨块来表现马的体态与动感,郎世宁更偏重于结实的形体、立体的块面。代表作《百骏图》《十骏图》《八骏图》,虽然比例、体积、形体都接近西画的严谨与真实,却缺了点中国绘画特有的韵味与意境。这也是郎世宁绘画一直被后人争议的主要切入点。
韩干的《牧马图》(图4)描绘了一黑一白两匹马。颜色对比强烈。马儿体态肥硕、姿态悠闲,设色相对饱满,白马靠画面后侧,融于背景颜色中。虽没有西画的凹凸体积,但更注重于画中马匹与人的呼应。这个画面鲜活有趣。诗人杜甫在《画马赞》里赞曰:“韩干画马,毫端有神!”在郎世宁笔下的《八骏图》(图5)中,画面的视觉焦点集中在画面中下段。上半边的构图颇有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意味,空气感极强。左下角延伸至对角的一颗柳树,打破了画面的平衡感。最左边的一棵树半隐在云端,拉大了空间的距离,加深了画面的层次。对角位置的柳树垂下的柳丝以及草地新绿的出现交代了初春的环境季节,与画中八匹马儿或站、或卧、或打闹、或悠闲观望的鲜活场面相呼应。这无一例外都呈现着郎世宁特有的表达方式——西画颜色的多样性与真实性,线条的严谨与准确,更有凹凸的体积感、骨骼肌肉的真实感。整幅画生活场景气息活泼生动,马的尾部和头部毛发勾勒细腻、层次分明,下半部分马匹由近及远,空间关系明显,为后人所称赞。
(四)郎世宁在花鸟、建筑、理论等方面的成就
乾隆继位后,郎世宁在乾隆的授意下,将乾隆一生中的大事都一一入画。郎世宁的成就,不仅在画马、花鸟和人物画间。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皇家开始大规模地扩建圆明园,郎世宁居住在这座东方名苑内有较长一段时间,有了更多的装饰殿堂的绘画作品出现。其中既有欧洲风格的油画,还有在平面上表现纵深立体效果的欧洲焦点透视画。从今天遗留的建筑形式中,可以见到建筑上大理石圆柱以及意大利式豪华富丽的螺旋形柱头装饰。屋顶上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用兽形装饰的飞檐,依然是中国传统建筑样式的元素。雍正年间郎世宁还将欧洲的焦点透视画法传播到中国, 协助中国学者年希尧完成了叙述这一画法的著作《视学》,成为中国首部介绍透视理论知识的图书。这些成就,无一不体现出郎世宁的艺术造诣与独特风格。
郎世宁在华生涯长达 51 年,担任过画师、传教士、教授和建筑师等多种角色,见证了康乾盛世的辉煌。本文从美术发展变化的角度开始,探讨他对当时的绘画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早期中西文化艺术交流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笔。然而,郎世宁创作的绘画形式在清廷中也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悄无声息了。这种逼真求实的技艺和精致细腻的笔法成为清宫廷画的特色,是一种大胆的有益的探索,对这种尝试尽管一直都存在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思考。在艺术的道路上,我们既要借鉴前人的优点,用于自己,也要看到前人的不足,从而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单国强.中国美术史(明清至近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蔡明.中国人物画的现代性进程——明暗法和透视法在中国的传入与接受[J].中国美术学院.
[3]王镛 .中外美术交流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4]苏立群. 郎世宁传[M]. 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5]孔新苗,张萍. 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6]聂崇正. 郎世宁和他的历史画.油画作品[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03).
[7]邱雪.解读郎世宁[J].艺术研究,2007,(01).
[8]陈凌云.郎世宁绘画风格及其成因[J].江南论坛,2007,(12).
[9]姚丹,陈丽丽.浅析郎世宁对清代宫廷美术教育的影响[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2,(01).
作者简介:
王菁,广西艺术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花鸟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