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文化下孤独意识的重构
2015-05-30陈龙
陈龙
摘 要:村上春树是日本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作为“都市文学派”的代表,他尤为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其作品通过敏感的笔触、细腻的情感和精准的表达,准确地展现了现代都市人内心的无奈、孤独和感伤;其创作风格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中的“物哀美”基调,又融合了西方文学的创作特色。村上春树在作品中将“自我意识”和“孤独体验”进行了完美融合,为现代都市人的“孤独意识”和“缺乏体验”提供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关键词:双重文化;孤独意识;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的作品基本都是以富裕的现代都市为背景,孤独作为整体基调贯穿故事发展的始终,他笔下的主人公对孤独的体验和自我的认知都是相同的,都呈现出了精神空虚和封闭自我的特点。村上春树表现主题的手法别具一格,将东西方文学的风格进行了糅合,这种在双重文化背景下所培养的孤独意识,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共鸣。
一、双重文化下孤独意识的形成
1.情感缺乏与物质满足的呈现
村上春树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极其浓厚的家庭里,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他带来了物质上的极大满足,父母是语文教师的身份对他的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村上春树在很小的时候便读了很多书,但是,作为独生子女,在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上的孤独和寂寞也是不言而喻的,他经常一个人沉浸在书或音乐的世界里,用自娱自乐的方式发泄内心的失落和孤独,因此,村上春树的自我意识比较明显。童庆炳将童年体验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缺失性体验,一种是丰富性体验。缺失性体验指的是主体对各种缺失的体验。丰富性体验指的是童年生活很幸福,精神和物质方面都得到极大的满足。”从中我们看出,村上春树年少时的体验,既可以算得上是“缺失性的孤独体验”,也可以称得上是“丰富性的幸福体验”,这两种相反的生命体验为他都市文学孤独意识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2.本土文化与异体文化的影响
村上春树作为日本作家,受到了本土文化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很多日本美学观念和自身经历体验,对物件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和情景的表达,与日本传统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但同时,村上春树的写作时期,正是“二战”结束, 日本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学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在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理论和文学被引进到日本,村上春树深受西方文学和欧美文化的影响,继承了西方作家对个体过分关注的写作风格。除此之外,村上春树非常热衷于一个人的旅行,经常行走在英国、意大利、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的土地上,使其对西方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他能够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以西方文化的视角来把握自己的作品和审视本国的文化,他的孤独意识是生长在东西文化土壤的基础之上的。
二、双重文化下孤独意识的重构
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中,孤独是生命的一种常态。无论是个体心灵、人类情感还是生命死亡,都逃脱不了孤独的存在,人们在孤独中挣扎和纠结,寻找出路,又在孤独中享受人生和经历痛苦,孤独成为了人生的主题。
1.个体心灵——痛苦而寂寥的孤独
自我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是存在着一种矛盾的,村上春树在创作中不断地淡化了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企图通过最真实的状态表现个体心灵中的孤独。在《且听风吟》中,“我”是一个自闭症的患者,“我”恐惧和外界的沟通,在医生的治疗下,才决定采取一种疏离和冷淡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没有能够与“我”坦诚相见、推心置腹的朋友,这种个体心灵深处的痛苦和寂寥使“我”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在《挪威的森林》中, 直子躲在自我的世界里,总感到“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个人孤单单的,里面又冷,又黑,又没有一个人来救我”,她只能忍受着痛苦和折磨,又没有办法进行反击。村上春树中的主人公都是生活中的极其普通的人,正是普通的个体赋予了这份孤独普遍的意义。
2.人类情感——唯一而永恒的孤独
村上春树认为:“在人类所有的情感中,爱情、亲情和友情是温暖而真实的,但是却化解不开人类自身的孤独感。”孤独意识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是真实存在和无法排解的,那么人类情感中孤独意识的存在也就变成了永恒;在《挪威的森林》中,虽然渡边一直深爱着直子,但那只是渡边的爱情,而直子一直爱着死去的木月,这种情感是不被理解的,也就变成了唯一的孤独。情感的本质是摆脱不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联系,但是联系不能代表理解,甚至会增加孤独感,也正是人类情感唯一性的体现。
3.生命死亡——自由而凄凉的孤独
村上春树的孤独意识是贯穿在整个生命中的,是由生到死的一个过程,在《挪威的森林》的开始,村上春树就宣告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也是日本文学中的一个观点,与川端康成的对生死的认知不谋而合。通过木月、直子以及直子姐姐和叔叔的死亡,展现了死亡背后人物那种自由而凄凉、孤独而困惑的悲凉情感。村上春树将生与死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读者,他说:“孤独作为生命个体对社会束缚的反抗,正是通过生命个体的在认知、情感、意志诸人格品性的反省、静观中体验人生最深沉的美学意义的。”也只有当生命结束时,才能带走那份与生俱来的孤独,村上春树对生命中孤独意识的体验是一种超越生死的悲观意识的体验。
三、双重文化下孤獨意识的回归
经历过对孤独漫长的追寻之后,作者开始尝试反思,追寻的过程本身是痛苦而没有结果的,那倒不如去享受孤独本身,这是最终对孤独意识的回归。首先,以勇气和责任面对真实的现实生活。在长时间的逃避之后,村上春树毅然回到了祖国,开始承担其对社会的责任,这一时期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例如,在作品《地下铁事件》中,村上春树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恐惧转化为了对人文的关怀和社会责任,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其次,以享受和积极态度品味孤独。孤独是真实存在而又无法消失的,那么接受是最后的方式,作者在《下午最后的草坪》中,刻画了一位可以认真修剪草坪、专心地欣赏天空、仔细地倾听鸟声的人物形象。村上春树说,“他们都很善于确认自己、满足自己、经营自己,很善于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从琐事中寻找乐趣,从而肯定自我,保持自己赖以区别于人的个性。”最后,作者实现了自我孤独意识的突破,孤独依旧是存在的,只是改变了面对它的态度和方式,一切就变得美好起来了,也为正处在孤独的迷茫和痛苦中的年轻人提供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四、结束语
随着工业化的成熟和经济化的演变,“孤独意识”在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中被日益凸现出来,村上春树作品中描写的深深的孤独和淡淡的忧伤,是对当代青年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林少华曾评价村上春树笔下的孤独说:“他的孤独是每个人都有的孤独,读起来就像写自己,因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普通人的孤独。孤独者大多懒洋洋坐在若明若暗的酒吧里,半喝不喝地斜举着威士忌酒杯,半看不看地看着墙上名画仿制品,半听不听地听着老式音箱里流淌的爵士乐,从不怨天尤人从不自暴自弃从不找人倾诉。”这是一种从物质的生存保障飞跃到精神的无处安放下的孤独,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它不失为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但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缺失,只有兼顾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共同发展,人才能最终回归到安放的状态。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