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中自有宝藏在 不尽资源滚滚来

2015-05-30周亚静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本上课本习题

周亚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016-01

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新课改的宗旨就是让学生更好地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感受历史的魅力,体会历史的乐趣。它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让学生在感受历史、体会历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是我们历史教师应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但是近年来的素质教育教学却存在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至两本教辅资料,而且每节课还有导学案,学案后面还附带着一些习题,这就使得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要么学生单纯的做一些教辅资料,要么完全脱离课本直接依赖导学案,将课本与学习割裂开来,有的学生对课本上的“阅读与思考”和“知识链接”部分更是不屑一顾,甚至于有的同学学习了三年,课本上面的资料竟然一次都没用过。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思考中。

第一类:要对课本成题加以合理发挥和利用。

所谓的成题,就是指课本上已有的例题或习题,对历史学科来说,成题就是每课后面附带的“阅读思考”“知识链接”“自我测评”以及“活动建议”等环节。我们要对这种题目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引伸,从而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这一教学方法。新教材在练习题的选择上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既考虑到了与当今的高考相衔接,又突出了讨论性问题和研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等,这些变化,不仅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丰富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把“要我学历史”转变为“我要学历史”,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我们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充分实现。我们要在学生弄清课本上的基础题后,去挖掘习题的内在功能,总结出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形成知识链、方法链。

例如,必修一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有一道综合探究题: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我们学习完后,就可以利用本题做一系列的发散与引申,我是这么引申的:

(一)近代前期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到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的转变?

(二)维新派前后两种主张有什么不同?

(三)面对亡国危机,清政府、民国政府如何应对?

这样一处理,便使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内容(“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等)在由浅入深的问题中逐渐融为一体,构成体系,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对这一道题的学习而有所收获。经常使用这种以点带面的方法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还原历史史实的同时,充分发挥出他们的学习潜能——他们为了验证自己的能力,会尝试着去利用课本上的习题去编题,在获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动力,学习效果就自在其中了。

第二类,以插图为桥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导入新课。

课本的插图比抽象的语言文字直观形象。实际上通过审图,不仅会激起学生强列的求知欲,还会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产生强烈影响。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特别是课文插图这个平时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板块。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潜力,我们的教学就更有效,学生就会受益更多,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更加容易。针对这一点,我们在讲授带有插图的文章时,应该让学生細细地读图、审图,同时根据课文与插图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对插图有一个清晰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这样由于有了图画的先导,又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学生就会有浓厚的兴趣,有了学生的广泛参与与投入,教学效果难道还用得怀疑吗?

第三类:合理科学的创新开发教材中补充的史学资料。

在岳麓版教材中,几乎每一节课课本中总会出现一些用蓝框圈起来的补充资料,我们要对这些资料加以合理的开发和创新,来发掘教材中一些很隐匿然而重要性又比较大的知识细节。同时,教材中部分知识点的描述和材料的选择,还可能存在“不够准确”与“不够典型”的问题。而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问题,然后进行调整和纠正,这也是“开发”的题中之义。

例如必修二教材在“小农经济”这一节中引用了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男耕女织的农村生活景象,这一史料完整的把小农经济的有关史实展现出来了。教师可以对这一资料加以运用,让学生通过对这一史料的赏析,找出史料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既免除了老师到处找资料之乱,又提高了学生做题解题的能力,两全其美。

第四类:重视课本的导语和提示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每一课在题目下方都紧跟着有一个提示语。提示语文字精炼,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引入,具有启发性。这个提示语,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个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提示语,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例如,必修一课本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的提示语。这个提示语向我们讲述了三层意思:第一,太平天国的起因;第二,洪秀全的作为;第三,太平天国最终失败。这三层意思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因此,我们不要忽视每一课的提示语。在复习时,可以对复习语进行有效地进行点拨和运用。使学生在宏观上更明确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

课本就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山,而这座宝山就在我们的手里,关键就在于我们怎样去挖掘,怎样去认识和利用。如果能对课本原有资源进行挖掘,顺着基本的解题思维,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进一步的发散,就可以使学生原本简单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升华,相应的能力得到提高。与其抱着金娃娃讨饭吃,不如把金娃娃当作你的资本去换饭吃,这样还能惠及他人。我们何乐不为呢?

猜你喜欢

课本上课本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借课本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一道题的求解策略及变式探究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