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2015-05-30沈亚莉
沈亚莉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法是实现新课程标准下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发展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教学方法。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并不是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加以区别,而是建立在对学生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综合考量的基础之上,并且尊重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其科学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成效,得到了众多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者的验证,并为他们所积极倡导。
一、分层教学法的重要作用
分层教学法的设置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得到适合其能力的发展,究其根源还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对自我的认识不甚清晰,对知识的学习也是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一方面,“一锅烩”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学生的平均水平,但是往往学习能力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已经学会,认为学习不过如此,有些自制能力较弱的学生会养成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不断的毛病;另一方面,知识积累较差、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很可能学起来比较吃力,伤害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无论哪种结果都对学生的发展构成危害。
1.分层教学法是因材施教的表现
在现实教学实践中,一个学校的各个班级不可能水平相当,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也不尽相同。排除教育资源配给和师资力量配备的差异等外在因素,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差异,主要是由其自身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同等主观因素决定。在大多数的学校、班级教学中,为了追赶教学进度、盲目追求教学成绩,常常“抓大放小”,过分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对学习成绩差、知识水平薄弱的学生放任不管,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实施分层教学方法就是转变这种现象的有效途径,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态度。在分层教学中,因材施教能得到有效贯彻,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
2.分层教学法是提升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法中,针对知识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对于知识水平一般、接受能力中等的学生,就要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其进行适度适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对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就要在注重知识生成讲授的同时多鼓励他们,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分层教学,尽管教师的精力被分散,但是学生都拥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在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同时掌握好教学策略,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分层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根据个体差异,将学生做分层
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个体差异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教师只能因势利导而不能弃之不顾。家长把孩子交到了学校,交到老师的手中,就是让学校教育为孩子的发展加分。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学习能力差就放任不管,更不能轻之贱之。在小学数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就是在维护那些接受能力不足,知识水平亟待提高的学生一个公平发展的权利。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参照学生的学习成績进行分层划分,但是成绩只作为其中的一个参数,还应关照到学生的能力层面。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分层对于实施分层教学计划以及实现分层教学目标有直接的影响。
2.根据接受能力,将知识做分层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决定着教学是否能实现其预期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授的知识进行分层。先教授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S=a×a,在此基础上继续教授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S=a×b。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就用到了图形的裁剪和拼接,使其转化成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前面两种是一样的。接下来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和梯形面积计算时,因为学生已经知道图形的面积可由其他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而来,对学习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会更有信心,也更能提高知识的接受程度。这就是分层的好处,由易到难,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3.根据接受能力,将练习做分层
小学生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富,对学到的知识,如果不加以练习巩固,很容易学完就忘,也常出现学习了新知识忘记了旧知识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适时适度的练习巩固。在进行练习巩固时, 需要依据学生的情况区别练习量和练习难度。对于接受能力不足、知识底子薄弱的学生,能练会较简单的基本习题即可;对于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水平中等的学生,要进行变式题型以及较为简单的综合类题型练习,以巩固知识积累;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知识扎实的学生就要在做好综合类题型的基础上进行开放题和拔高题的训练,以培养探究创新学习的能力。
小学数学的分层教学法对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以及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促进教育理念更新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值得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进行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分层教学法全面实施的将来,小学数学教学会更上一个台阶,学生的发展也会有更可靠的保障。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