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15-05-30李艳琳
李艳琳
摘 要: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环境已经广泛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新媒体环境的出现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新媒体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势
(1)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及时性。新媒体环境是一个新兴的信息化平台,辅导员在新媒体环境的帮助下,能够更好地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动向,帮助其尽早地解决心理问题。
高校学生的数量比较庞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问题可能就会越来越严重,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学生想寻求帮助,但是心理咨询的学生数量比较多,势必延误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时间,新媒体环境的出现能够较好地缓解这个问题。
网络平台的及时性能让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运用网络引擎搜索、论坛提问等方式,即刻获得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密性。大部分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比较独立内敛,一旦发现自己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潜意识里就会非常恐慌,不知所措,且由于害怕其他同学发现自己的问题后会用另一种态度对待自己,所以又拒绝到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同时由于接受心理咨询会涉及个人的隐私,学生怕自己的隐私遭到泄露,所以出现问题往往都是自己藏在心里,怕别人知道,进一步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新媒体环境很好地避免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出现问题之后,可以匿名向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既不用面对面地对人讲自己的问题,也不用害怕自己的隐私被别人知道,有些不知如何开口的话通过网络媒介能够进行很好的传递,让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积极面对心理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3)大胆倾诉,缓解压力。网络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往往都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或者视频等方式来进行的,不是生活中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因为性格的原因很难找到谈得来的朋友,在网络上却能够找到。当今高校学生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无处释放,存在很多的心理安全隐患。正是因为这种沟通方式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释放自己的压力,不用担心被人嘲笑,心理压力能得到有效的疏导。
2.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系统的高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既庞大又复杂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要有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还要有全方位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高校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网站,这是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网站的内容要符合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通过这种渠道很好地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还可以帮助他们测评心理压力,网站中还应该设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员,及时地帮助学生纠正心理问题。学生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在网站中进行在线咨询或者留言,让自己的心理困惑得到解答。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员能帮助的学生人数十分有限,同时也具有局限性。网络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福音:它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网络的快捷可使一位咨询员“同时”接待多位来访者。[1]
网站还应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视频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件的下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知识的学习。使其不仅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同时还知道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来解决部分问题。
(2)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新媒体环境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但是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其中存在着很多虚假的信息,没有情感交流的坚实基础,学生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就会将所有情感愿望寄托在网络环境中,一旦回到现实世界,恐又会出现新的心理问题。所以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能完全依靠于新媒体,保持线下的信息畅通也尤为重要。
要想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光靠心理方面的专业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人数众多,每个学生是独立而且不同的个体,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特别是坚持在一线的辅导员,应主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整体和个别的辅导,建立老师—班长―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寝室室长四级干预机制,积极发挥各级同学的积极性,保持线上线下信息畅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区分群体性心理问题和个别性心理问题,做针对性分析,并通过谈话、主题班会、与学生骨干沟通等有效方式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有的是突发事件的应激反应,但是问题的突显与发生往往就在一瞬之间。即使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做好常态的预警预案也是尤为必要的。院系可以分年级做好日常的心理健康演习预案,然后针对时下高校学生的突发的心理案件,进行讨论分析,切实保证方法的常做常新。
現在网上还有很多高校辅导员在线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辅导员可以经常在线上和其他高校的辅导员交流工作心得、经验。
(3)充分发挥学生团体的积极作用。高校可以院系为单位,建立针对本院系学生特点的心理社团,使其在专业心理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和制定专业性质、针对性质较强的工作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团体辅导等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并受益。学生团体课外还应加强与外校心理社团的合作,及时发现心理社团活动的盲点,查漏补缺,确保社团的健康发展。[2]
(4)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自1953年清华大学设立辅导员岗位以来, 我国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高校辅导员队伍仍然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工作职责不明、流动性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影响到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培养质量。[3]
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以教思政〔2014〕2号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工作职责提出了全面严格的要求。辅导员也确实需要从多方面不断地完善及强化职业的专业化。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个方面,辅导员不仅要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还要及时有效地对高校学生的心理情感进行研究,熟练地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能够广泛地对其进行应用,把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计得更加丰富、全面、贴合当前的实际。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新媒体环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用辩证的态度借助于这个平台,师生能够实现网上心理辅导,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进行心理测试、在线交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高校辅导员应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充分地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探索,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更好地对其进行帮助。我国目前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完善,从而提高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献敏,梁淑英.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南昌高专学报,2004(04):81—82.
[2]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2(01):113—116.
[3]董秀娜,梁洪振,车海青.高校辅导员职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2012(11):86—89.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附小华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