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错误认识,你有几个?
2015-05-30刘梅颜
刘梅颜
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高血压找上门来“投怀送抱”。面对这个不受欢迎的伙伴,人们忧心忡忡,备感苦恼,忽视它,逃避它,甚至责备它,厌恶它。
正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朋友们,如果高血压看上了你,肯定是因为你具备了它喜欢的“优良因素”。想想看,家里人有没有患高血压的?你的饮食是不是高盐高脂?是不是有饮酒的嗜好?是不是精神压力很大?是不是常常忧郁焦虑,却又不能自我缓解?所有这些都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
不少人对高血压这种病存在錯误的认识和观念,这不仅对治疗和康复不利,还会增加人们的心理负担。
1担心降压药的“依赖”
一些确诊高血压并符合降压药治疗条件的病人,非常不愿意服用降压药,担心服药过早,降压药会产生“抗药性”。他们认为,只要不开始服降压药,就不用终身服药。
只要确诊高血压,就必须通过药物控制血压,无论服药时间开始的早晚都必须终身服药。在血压控制平稳1—2年后,可以根据需要由医生决定是否逐渐减少降压药的品种或剂量。
一部分经济困难的病人会对降压药带来的经济负担表示忧虑,进而拒绝服药。但从长远角度看,坚持服用降压药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避免了更为危险的疾病危害和经济负担,是很有意义的。再者,专科医生会考虑病人的经济状况,选择价格适中、疗效可观的药物,从而帮助病人控制血压,减少病人经济上的负担。
2没症状就没危险
高血压起病缓慢、渐进。病人一般常见的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研究表明,约有五分之一的病人没有这些典型症状。有些人认为,既然没有症状,那么高血压就没有危害,也就没必要服药。
这是个误区。没有症状不等于高血压没有危害。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严重时可出现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脑卒中等。高血压潜在的危险是致命的,必须引起重视,及时诊治,从而减少高血压病人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3服药随心所欲
有些病人没有听从医生的嘱咐,记得时就服降压药,高兴时多服几片,不高兴时干脆停药,或者有头晕头痛不舒服时才服药,没有不舒服就停药……服药完全没有规律,这很容易造成血压的波动,不利于血压的控制。只有通过长期规律的治疗,才能达到降压的效果。
4有药万事大吉
—不注意生活方式
有些病人认为有了降压药就有了绝对的依靠,其他的无所谓,依旧高盐高脂、不限烟酒。其实,生活方式是高血压发生的重大因素之一,对高血压的预后也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注重生活方式应该贯穿高血压治疗的全程,特别是应该定期测量血压,关注血压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与生活环境有关的另一个方面是精神压力。长期工作紧张、压力大的人发生高血压的可能性大。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人伴抑郁焦虑,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现代医学将原发性高血压病归于心身疾病范畴,经研究显示,高血压的发生与人格特征和行为类型相关,所以,保持心理平衡、缓解压力对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及预后有重大意义。自己如果没有办法调整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心理门诊寻求帮助。
5药物多多益善
有些病人急于控制血压,没有咨询专科医师便自行调整降压药的种类或增加药物剂量,以为药物种类越多、剂量越大,降压效果越好。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降压药物的使用是经过科学研究后,遵循《国际治疗指南》的,只有在医生评估病情后才能进行调整。私自调整,会因为用药不当起反作用,甚至伤害身体。
6血压的目标值都是小于140/90毫米汞柱
目前,多数高血压病人对自己的血压控制目标并不完全清楚,认为所有人都必须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内。
根据目前各国的《治疗指南》,老年人收缩压的控制目标并不完全一致。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青年、中年人有所不同,多数《指南》认为老年人的收缩压控制在150毫米汞柱即可。当然,如果能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则会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或加重。我国2010年版《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
65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应降至150/90毫米汞柱以下,如能耐受可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
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的降压目标值为150/90毫米汞柱以下。
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疾病状态、耐受程度,临床上对血压的控制有一定的灵活性,并非所有人、所有时候血压都必须要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
高血压在现代生活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得了高血压不要心理负担太重,不要轻信社会上所谓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要踏实地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诊治。只要按医生的嘱咐坚持规律服药,同时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够比较好地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