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带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15-05-30高文莲
高文莲
摘 要: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与专业技能。针对目前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改变实践教学模式,以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为导向,以真实的企业环境与企业直接对接的方法,实现对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创新实践项目;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同时,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度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对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当前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已经暴露出一些实际问题影响到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计算机专业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化。代课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只有遇到难点问题才认真讲解,其余一概而论,不会顾及学生的差异性。
(2)教学课时少。计算机专业各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相当紧密,但随着教学的改革,理论课不断地减少,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加紧教学进度,忽略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及缩短师生互动时间,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影响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3)缺少真实的实践环节。计算机专业各课程是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以学生为主体,按照教学大纲一味地灌输知识点,缺少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降低学生的自主发挥和创新能力,造成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
(4)检验学习成果不合理。通常教师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率以及期末考试成绩这三项指标进行学生一门课程的评估,降低了对学生实际编程、调试运行以及独立创新方面的能力的要求,更不能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5) 实践环节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由于各种因素,计算机专业实验实训环节验证性内容多,系统性、项目化的实践环节很少,更缺乏真实的企业开发项目,这就注定了学生学习与需求的矛盾,社会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能直接开发项目,完成实际工作需要的人,而学校提供的学生在这方面能力很差。
2.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学校只有培养充分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实际开发能力与项目开发经验的学生,才可以改变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状,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改变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教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教师应采用新型教学模式,通过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即课堂—实验实训—实习单位三方,完成教学任务,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面贯彻基本知识点,调動学生的积极性。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情况下,将传统教学方式转为实验实训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之后到企业一线直接实习,使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实验室的实践教学中勇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将学生当作课堂主体,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编程指令在计算机上进行输入操作,并运行该指令程序,一旦出现运行错误,教师立刻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分析与讲解,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所在,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构建以实际应用为向导的教学方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确保各课程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此,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将在掌握基本知识理论的前提下,以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为引导,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自主设计能力,努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
3.以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带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根据上面阐述的改革思路,以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带动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具体形式如下所述:
(1)采用新型教学模型。将计算机专业各类实验实训室实行全天开放式政策,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制作合理的教学幻灯片,存入计算机内供学生翻阅。其中,将每课时的教学课程分别制作为课前预习课件、课中实践课件、课后复习课件,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提前预习下节课教师将要讲解的基本教学内容,标记出难理解的知识要点,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学习要领。为了避免课后遗忘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课中课件进行多次学习,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反复翻阅课件,直到掌握为止。学生也可以利用课后复习课件,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要点,不断加深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另外,开通互联网检测通道,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2)学习模式的多样性。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项目需要用多样化的思维进行创新,这些创新思维可以从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模式、计算机教学资源的分配模式、教师引导学习的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式,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3)采用教学与考试分开的评价形式。在通常情况下,主要采用教学与考试相结合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但这种考核的形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如教学形式僵化,学生厌学等。因此需要将教学与考试分离进行评价。教学与考试分开的评价形式如下所述。教考分离有两种形式:第一,各门课程的考试以题库的形式抽题进行;第二,某些专业课程的考试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同科目替代。通过上述教考分离的措施,能够实现下述目标:①避免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②改变了过去既不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又无法主动学习的被动学习结构。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情况下,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4)和实习单位直接对接的教学方法。采用和实习单位直接对接的教学方法也是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手段之一。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因此新知识的接收速度较快,与实习单位的对接也较为顺畅,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动手能力差,因此对新知识掌握速度较慢,对接过程存在困难。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互助学习小组的方法,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水平按照优良差进行分类,然后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自由搭配组合,结合成不同的互助学习小组,在学习和后期的对接过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坐在一起,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在实践课程学习中,对每章节的教学任务,按照每堂课90分钟计算,按照不同的时间段对教学任务进行划分,可以利用前10分钟进行本节课教学知识的演示,接下来的20分钟用于计算机实际操作的演示,剩余60分钟让学生自由学习,可以先熟悉新知识,然后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向已经会了的同学请教。在上述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掌握好讲课的速度,并在操作的过程中清楚地展示每一个操作步骤,并与学生做好互动。同时,要求互助学习小组中接受新知识能力差的同学向学习好的同学认真请教,学习好的同学在对学习差的同学的帮助的过程中,要不厌其烦,认真指导,清楚地演示每一个操作过程。由于在实际操作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紧张感都会消失,因此,可以组织所有的互助学习小组进行操作技能比赛。通过竞赛结果发现,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全体同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对于学习小组中的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由于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使得其计算机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使他们真正对计算机产生了学习兴趣。
4.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带动实践教学的优势
上述的创新步骤能够提高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水平,具很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由于计算机学习氛围变得更加轻松,使得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升。通过计算机互助学习小组这一模式,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使所有的大学生真正融入到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学生成为真正的计算机知识的主人。教师也改变了填鸭式教学的模式,而成为大学生的指引者和帮助者。通过计算机互助学习小组这一模式,让学生融入到学习的过程,同时教师对互助学习小组进行有效评价和考核,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新知识掌握得更快更好。
(2)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够通过自由的沟通实现教学目标,既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够使所有的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从而提高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得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以致用,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耐心展示和指导,小组中的学习好的同学给学习差的同学耐心帮助,学习差的同学以虚心求教的精神积极向学习好的同学请教,如果学习好的同学对于学习差的同学提出的知识难以回答,就直接问老师,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決。小组之间也相互交流,从而提高了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3)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是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通过大学生创新时间项目,带动了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改革过程,对于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水平,提升学生的实践项目开发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5.结束语
针对当前高校中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带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思路。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等关键的教学环节进行创新,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水平,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利军.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式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202.
[2]刘伯红,阎 英,方义秋.高校计算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2):121—123.
[3]邓晓军,李长云,王志兵,等.基于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3,27(04):99—102.
(作者单位:吕梁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