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我国考试制度的现状及改革方向
2015-05-30唐静
唐静
[摘 要]考试制度是我国目前仍十分通行的人才选拔方式,但其过于注重理论考查,忽视实践等多元化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目前的考试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他们的成长面临着残酷的考验。因此,要改革考试制度,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多元化、全面化的成长发展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使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考试制度 问题 意义 方向
[中图分类号] G6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38-03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之一,科学合理的考试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的作用。但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中,考试内容的限定性和单一性,极大地约束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生的弊端。因此,对现有考试制度进行改革,是培养学习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更是全面深化教育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现有考试制度的现状与危害
(一)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单一
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了“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1]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课本,辅助教材、参考资料也只是在原有题型上略加深化或者拓展。这种片面、僵化的考核方式,很容易造成“一考定成败”的现象,极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尽管考试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但笔试和统考仍是目前考试的主要形式,开卷考试、口试、答辩等客观灵活的考试方式甚少。尤其是考试的分数成了衡量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运用能力。
(二)考试机制不够健全合理
在考试机制上,目前我国考试大多仍采用统一考试和单一考试的形式,尤其是采用统一试卷,其缺乏灵活性、科学性,不能全面客观地考查学生,在人才选拔上缺乏客观的评定。此外,试卷设计以规律或者知识含量为主,学生发挥自身才能的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一方面,由于目前考试机制的局限,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以及对各学科题应对能力的不同,一律被放大成冷冰冰的考试分数,个性化发展道路被堵。另一方面,整齐划一的考试形式,又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考查十分薄弱,与标准化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考试标准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惟一标准
应试教育的考核及标准,让学生心底萌生的想法就是读书,死读书、狠读书,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他们埋头苦读,不关注时事和社会发展。很多高校采用百分制,这样的教育机制教师及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分数。考试成绩和考试结果成为学生评奖评优的关键,这种缺乏弹性的机制,使得很多学生拒考、怕考。事实上,这种夸大考试成绩作用的行为,使得很多学生苦学而忽视了个人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为了升级、毕业、获得学位,埋头苦学,忽视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危害1:单纯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社会实践
现行考试制度的危害,早就有学者深刻地指出这从根本上来说是源于考试本身的二重性,即“考试引导功能在发挥正向激励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牵制了教学”,“考试变成了所有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宰,使得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重学问轻做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结果轻过程等系列问题”。[2]这种考试模式不仅使素质教育走进了“死胡同”,也潜移默化地将学生的价值观导向了功利主义的方向。
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上,这种考试模式也弊端重重,学生的想象能力困乏,缺乏创新思路。此外,由于学生受困于考试,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书本,忽视了社会实践。这使得他们的书写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发挥,在实际运用中常有滞后或者表现逊色的现象,这从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他们实践能力的提高。
危害2: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拘泥于课本
当前,很多学生抱着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态度,这让他们成了考分机器。学生把主要精力局限于课本,无暇参加课外活动。很多学生表示自己想打羽毛球,想参加歌唱比赛,想加入各种学社,但是繁重的考学任务,极大地扼杀了他们学习的激情和主观能动性。
很多学生整日沉浸在学习中,有的甚至超出了国家规定的学生学习时间。为了学习,很多学生出现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症等现象,身体状况不佳。而这也使学生业余时间无暇参加课外有益身心的活动。考试不仅扼杀了他们的智力发展,还让他们出现了知识面狭窄、个人技能和个人情操低下的情况。学生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实践方面,表现得很被动、很消极,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缺乏生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规划
考试制度改革,可以改变学生单纯学习的模式。学生可以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在擅长领域的才能,这样可以为他们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考试制度改革,可通过系统化、科学化、具体化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除此之外,学校的教学大纲可以依据学生的需求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让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公平公正
现在,考试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升学指标和学生评价已经成为了衡量考试的唯一标准。这种考试方式,使得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只重视少数学生的个人生活学习,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这种歧视性的教学,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考试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改变教师教学的片面性,让教学的目标能够涵盖到每位学生,重视他们的个人发展,完善他们的自我品格,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意义,从中体会自己的价值。考试制度的改革,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能够从心底真正的感受到教育的公平公正。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培养综合素质能力
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思想与原则的重大变革,其目的应是培养既具有自由和人文关怀精神,又有一定理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应是既具有实用主义精神,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又具有强烈的精神内涵,利于中国今后的长远健康发展。[3]
除了必备的知识外,学生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教育改革中,学校可以通过与社会实践挂钩,把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结合,让学生能够在运用中真正去体验知识,体验课程的内涵。在知识的互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社会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就业时,更贴合社会的需求。
三、新形势下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
(一)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考试观念
学校应该在搞好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4]坚持考试目标与教学大纲的和谐统一,坚持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实现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并存,鼓励支持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一方面,要丰富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融入社会信息,建立灵活的考试机制,将学生的日常表现、道德素养,模范事例、才艺特长等纳入考核的范围。此外,不同的考试侧重点不同,如开卷考试(包括小论文)多用于创造性、综合性项目的测试,重在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其内容涉及教材内外。考试内容应该趋于多元化,考试方式应灵活化,以便全面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围绕学生学习组织一些活动,例如要进行调查问卷、师生交流等活动,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并对教学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剖析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而进行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的水平。
(二)科学客观,实现真正意义的考试目的
考试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僵化的考试制度则会扼杀学生的智慧和能力。[5]学校应改进考试评价标准和方式,将考试的目标和社会实践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表现。可以实行阶段分数累计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给他们自由的发挥空间和表现机会。
教学目标要科学客观,教师可以出不同的试题,让学生自由选择,灵活发挥,根据教学测试结果,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取向,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继而去引导学生,提升他们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根据累计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独思考的空间,让他们真正去做教学体验者,教学的实践者,进而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实践教学,丰富考试内容与形式
事实上,考试模式和考试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总结,也是学生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学生都比较重视自己的考试成绩。据此,考试内容应与社会时事、社会经济、社会科研成果等实践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主动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实践相融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考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考试形式可以采用口试、开卷考试、试题竞赛等方式进行,让学生能够在开放的考试模式中,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另外,可以借鉴“民国大学的做法,建立正规的平时考试制度”[6],由此来督促学生加强对平时学习的关注。
(四)科学合理评价学生,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是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分不开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和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才真正适合时代的发展,更能突显出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各方面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性特征的教育。[7]
改变以往用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异惟一标准的做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能够有所发挥。可以采取“等级+特长”的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采用“优、良、达标、待达标”四个级别,对学生进行模糊性评价,淡化分数的作用,强化特长在学生综合评价中的权重,消除因一两分之差而引起过度竞争给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在思想道德方面,学校可以根据表现评定学校楷模、学生模范等,将其折合为合理分数,纳入综合考查的范围;在学习创新方面,可以给创新学习的学生创新分、突破分,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趣味性;在教学实践方面,可以自主命题,开拓学生的思路和社会创新学习能力,全面提高他们对社会知识的掌握层次。
(五)采取针对性教学,提高教学时代性和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个人价值选择。以教学测评结果所反馈的学生信息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尊重他们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以社会背景和时代要求为出发点,将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战略带入课堂。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教师要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标准和考试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他们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开放性和人性化的考试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弹性学习的能力。这种“因材施教”和“因材施考”的模式,不仅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主动进行深入研究,还能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四、小结
概而言之,目前的考试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他们的成长面临着残酷的考验。因此,我们要改革考试制度,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多元化、全面化的成长发展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使其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 参 考 文 献 ]
[1] 刘义全.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8).
[2] 欧颖,孟艳.高等教育选拔考试引导功能的二重性及其博弈——基于跨学科的分析视角[J].江苏高教,2011(2).
[3] 杨毅,钟杰.改革考试制度培养创新人才[J].山东农业教育,2001(1).
[4] 乐毅.简论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改革路径与模式选择[J].江苏高教,2014(2).
[5] 何建宁,马超.高校考试制度探讨[J].成功(教育),2012(8).
[6] 党亭军.“注重平时”与“从严治考”——民国时期大学学业考试管理制度研究[J].江苏高教,2013(1).
[7] 田春花.以活动为抓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18).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