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2015-05-30杨福
杨福
摘 要:随着国家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这个学科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加强对学科发展经验的总结,深化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成为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应用研究
一、基础理论研究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
1.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功能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是永恒的和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重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外在表现,在中学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有的学者从作为个体的人和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于实现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和在此基础上对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选择,对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选择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传承、批判与引导。还有一些学者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主体性的确立、创造性的发挥和可持续性的发展上。另外,有学者还专门研究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其他类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特殊功能,包括沟通互助功能、覆盖渗透功能、预测预防功能和营造氛围功能。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功能的新思考,深化了我们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2.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的新思考
目前,理论界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指出其研究的焦点是力图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什么”和“怎样建设”两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问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构建横向体系和纵向发展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效益问题,主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应该抛弃泛政治化倾向,彻底摒弃灌输法,注重现实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研究的局限性,其内涵需深化、外延需拓展。以上研究涉及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内容,对于人们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范畴的现状,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进程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对学科建设相关问题的总结和讨论
1.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经验总结
首先,关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基本经验。成绩主要有:确立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优化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完善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管理体制,推进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正确认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牢固确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拓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的有效途径,增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堅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调动中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党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统筹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做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开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探讨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科归属认识不一致、学科研究失重、学科地位在实践中受到怀疑、加强学科建设的路径问题等。
最后,探讨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有关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了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任务,这一重大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定位问题。许多学者论述了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重要优势、客观依据、理论基础和视野,但认为在一级学科的发展中也会遇到新的矛盾和问题。有的学者就提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以上关于学科建设的讨论对于我们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加强和改进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讨论
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连续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及《实施方案》,我们称之为“05方案”。如何更好地贯彻新的课程方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许多学者就以下问题展开了讨论:对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98方案”实施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的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及其实现,探讨提高教学效果的相关措施以及关于贯彻新课程方案要解决的问题。专家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对于课程建设的思考及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对我们正视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理清课程改革思路、提高课程实效、寻求在原有基础上的突破具有理论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胡斌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