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科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5-05-30许冬琴

新校园·中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科学实验烧杯蜡烛

许冬琴

实验是科学的灵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一、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对于事物,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科学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要自始至终,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

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和连接方法。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学生往往只注意火星四射而忽视瓶底产生的黑色固体。又如:磷在氧气中燃烧,要引导他们既要观察白烟,还要观察燃烧时的火焰;酸碱中和实验,酸碱中和到达等当点时,酚酞指示剂变色的时间很短,指导学生捕捉瞬间突变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敏锐性。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看”,还要让学生“摸”(如反应中的放热、吸热现象)和“闻”(气体的气味、如氨气、二氧化硫),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堂上做演示实验,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例如:做电解水的实验,先介绍装置的结构、实验仪器等,在演示此实验时提出下列问题:(1)水的导电性如何?什么溶液是导体?如何增强水的导电性?(2)实验开始后,两极有何现象?(3)实验一会儿后两极产生的气體体积比为多少?(4)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如何检验?

前三个问题学生可从观察演示实验中得出答案,而第四个问题,学生还未立刻得出答案,教师应及时点拨:大家现在最熟悉的气体是什么?这两种气体中是否有一种是氧气?如何检验?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注意集中,教师通过实验证明这两种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并引导学生分析用“正氧小”这三个字帮助记这个实验现象。这种围绕演示实验层层设疑、不断深入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是唤起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刚接触科学,教师要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在第一节科学课可以增添一系列趣味性实验,如“捉迷藏”“魔棒点灯”,自制“饮料”——“矿泉水”“牛奶”“果子露”“七喜”,“巧点蜡烛”,“巧洗烧杯壁的白色固体”——先加入水,后加稀盐酸,使学生觉得新奇。随着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日常生活实例的设问,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

四、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如学生做“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时:

1.教师提出问题:(1)点燃前的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态、硬度和密度等);(2)点燃蜡烛的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物质);(3)刚熄灭蜡烛后可巧点蜡烛吗?(4)检验生成物时可用一只干燥冷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先把烧杯口罩着外焰,然后把烧杯慢慢向下移,观察火焰在哪个位置烧杯内壁出现明显的现象?(5)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多做几次,探究出点燃哪个位置的白烟蜡烛最容易重燃?

2.让学生猜想和假设上述的问题(2)(4)(5)。这是动脑的过程,猜想必须符合逻辑,同时必须考虑到是否可以检验。

3.通过实验检验:在实验时,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科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以上情况充分说明了科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科学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实验,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无法比拟的。

猜你喜欢

科学实验烧杯蜡烛
特别的“冰袋”
“天宫”上的科学实验
浇不灭的蜡烛
神奇蜡烛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将于4月发射
精心准备 科学实验
国际空间站上的科学实验
快速溶解物体
有趣的化学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