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考实效 培养思维能力
2015-05-30郭锦源
郭锦源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是数学教育应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数学教育的重心。数学思考方式对道德思考、科學思考、生活思考、社会思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渗透和迁移作用。
数学思考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要求相当的精力和精神投入,也需要有一定的人格和背景的支持。如今学生不愿、不肯、不爱思考,怕思考,不善于独立思考,这些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不会思考表现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无从下手,完全依赖老师和同伴的提示。不思不会,不会不思,循环反复,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目前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数学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启发不够,当学生遇到思考阻碍时,教师或束手无策,或以自己、以教材的思路去引导学生,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启发,以个别学生如优秀生的思考取代大多数学生的思考,致使许多学生懒于思考。在开展的公开、观摩教学中,这种情况尤为严重。以教材的思路约束学生,轻易否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见解,既不允许学生超越思维,也不允许创新;传统教学重常规思维,对非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培养不够重视,没有将它们摆到应有的地位,致使学生思维呆板、僵化。如何加强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训和训练,是教学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激情创境,发展思维潜能
教学中,要多发现,对学生多鼓励、多启发、多赞赏。同时,要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思考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熟知的事物中展开思考。如对“最小公倍数的认识”,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探索价值的“公倍数”情景。从8月1日起,小明的爸爸连续工作三天休息一天,妈妈连续工作五天休息一天。8月份学校放暑假,小明计划等爸爸妈妈一起休息的日子,全家去参观游乐园。那么在这月里,小明一家可以选择哪些日子一块去?(出示一张8月份日历卡。)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一步思考,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意义以及内部结构特征的直观感和直接经验。在这样一个思考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经历了一个具体抽象的“数学化”过程。
二、展示载体,唤起思考渴望
好的载体材料是培养学生思考力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思考的渴望,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引领解题方向,引发学生自主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统计图”教学,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统计观念,使学生学会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体验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推断,体会统计结果对决策的作用,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报刊和网络中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数据信息。如调查近视人群的年龄情况、职业特点、习惯等,制作成统计图,并深入思考,从近视眼发病率情况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近视情况与年龄、职业、习惯有怎样的关系,变化的趋势怎样,可以做出什么推断,可以怎样防范。在提供思考材料时,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思维背景,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特殊到一般,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展开有效的、有意义的思考。
三、层层引导,提高思考实效
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尽量给学生必要的帮助、支持,进行适时、适当和必要的点拨,让学生思有方向、思有成果。如:大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1=∠2,∠3=∠4,求图中∠X=?我们可以这样地启发学生:已知大三角形是正三角形,你会想到什么?由∠1+∠2=60°,∠1=∠2可以求出哪些角?怎样求∠4?在哪个三角形里才有可能求出∠X的度数?这样有序地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并运用已有知识,获得思考方法和经验。
四、利用符号,巩固思维成果
数学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符号,符号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和结晶。把思考成果正确运用符号表达出来,是数学思考的升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将一些重要的运算定律、公式、变化规律用符号表示出来。教学实践表明,正确运用符号思考,能够使学生深化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和发展他们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和思维能力。
五、加强反思,培养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就要注重反思,主动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这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我们应当重视创设让学生反思的条件,留给学生反思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反思并逐步学会反思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通常可以向他们提出值得思考或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也可以经常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成功,失败的原因在哪里,怎样思考更经济、更简洁、更合理。要特别注意向学生指明解题思考时先后运用了哪些知识或方法,这些知识或方法对思考成功起了什么作用。经常这样做,对于启迪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有重要作用。应结合具体思考的坚韧性、精细性、创造性、独立性、反思性、宽广性、条理性、批判性、敏感性等优良品质,使之成为习惯,从而增长学生的才干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