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音乐可视化艺术发展浅析

2015-05-30白懿晗

艺术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影像音乐

白懿晗

摘 要:音乐可视化艺术的诞生是音乐艺术和影像艺术的结合,在新媒体艺术领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根据音乐与影像的关系、音乐可视化艺术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所产生的美学风格进行研究。

关键词:音乐;影像;音乐可视化艺术

1 音乐与影像的关联

提到音乐,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自己的耳朵。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因为音乐是一种以声音作为基础的艺术形式,通过人主观赋予旋律与节奏实现听觉上的美感,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

在你聆听一首音乐的时候,是否有过被悠扬的音乐触动心弦,不禁闭上双眼,任那马头琴带你驰骋草原,随着手鼓的节奏深入热带雨林,又或者伴随着轻快的沙锤声畅游大海。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过这种体验,由此可见,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是抽象的,但是一定是有画面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个终端,耳朵作为传输音频讯号的一个通道向终端传递了音乐讯号,大脑终端在音乐讯号刺激下变得愉悦,自动将音乐讯号解码成了画面。

有经历过音乐现场演出的人大概知道,有时候我们听一首歌曲的演出录音版本时可能会发现,这种现场版本的效果并不理想,歌手的演唱和乐手的演奏水准,对照录音室版本要大打折扣,由于现场演出的各种条件所限,这种差别即使是某些高水准音乐人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当你置身演出现场,面对面体验下的音乐所带来的愉悦感却是CD或MP3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我们称之为临场体验,在摇滚乐演出被中戏称为“化学反应”。实际上我们可以理解为现场演出打开了我们除听觉之外更多的感官通道,抛开触觉、嗅觉等不提,在音乐现场视觉通道所受到的冲击仅次于听觉。歌手和乐手的表演、舞台的灯光与布景、热情似火的观众,这些画面信息通过视觉通道输入大脑终端,在与听觉讯号融合后爆炸式的“袭击”了我们的大脑终端,大脑在音乐和画面的双重刺激下进而向我们的身体传达出指令: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这就是为什么在音乐现场演出中我们能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愉悦感,以至于不经意间可以忽略掉现场演出技术上的许多不足。

2 音乐可视化诞生

随着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对音乐艺术的诠释方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根据前文所述,视觉体验能够某种程度上加强我们对音乐的声音体验,基于这一理论,音乐可视化概念得以诞生。

音乐可视化,是指一种以视觉为核心,以音乐为载体,以大众为诉求对象,借助多种新媒体技术等传播媒介,通过画面、影像来诠释音乐内容的、视听结合的大众化传播方式。它能为理解、分析和比较音乐艺术作品形态的表现力和内外部结构提供的一种直观视觉呈现的技术。

在音乐可视化的早期尝试中,迪士尼动画电影《幻想曲》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作品首次提出了“可以听动画”“看古典音乐”的创造性思维,并且实现了用动画来诠释音乐情绪、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合二为一。为视听结合的新艺术体验打开了一扇窗口,其开创性,成为了音乐可视化进程中的一个鲜活例子。

3 音乐可视化的故事化处理

以《幻想曲》为代表的音乐可视化尝试,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对音乐的故事化处理,这种处理手段逐渐演化为当代的音乐电视以及音乐电影。

在1982年,邁克杰克逊发行了专辑《Thriller》,这张专辑的音乐录影带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他首次在音乐录影带中融入了故事和舞蹈,而再次之前的MTV中,歌手只是单纯地在画面中唱歌。在这之后,各式各样的音乐电视如雨后春笋之势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不得不说这是音乐可视化技术在大众传媒中的良好应用,很大程度地丰富了大众的精神娱乐。

在处理手法上,音乐电视力求实现的是视频与音频的关联,一般情况下是画面迎合音乐,通过叙事或非叙事的画面营造出符合音乐听觉气氛的视觉气氛,音乐的节奏有轻重缓急之分,与其关联的画面自然也要符合音乐的节奏,这样才能实现视觉与听觉感受的一致性。试想如果我们将快节奏的电子音乐配上缓慢而单调的长镜头,或者将舒缓的轻音乐配上快节奏的蒙太奇,其中的不适感都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从根本上讲仍然是通过画面加强音乐的听觉享受,也就是说在音乐电视的制作中,画面始终是为音乐服务的。这里引用音乐电视的定义:把对音乐的解读同时用电视画面呈现的一种艺术类型。

4 音乐可视化中的沉浸式艺术

除了故事化的处理方式,音乐可视化延展出其他很多的创作方式,沉浸式艺术就是其中的一种。

之前提到的临场体验就是沉浸感的一种,沉浸感是指体验者在音乐可视化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可以说体验者也是作品的一部分。优秀的沉浸式艺术作品可以让体验者忘却自我,实现一种以观者为中心的高层次互动体验。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音乐可视化的载体得到了拓展,逐渐打破了单一的屏媒,延伸到了空间。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了音乐可视化作品的交互性,使作品根据体验者实时输入的交互信息产生反馈。营造出音乐、影像、体验者三者相辅相成的作品形式,可以说这种形式在临场体验的基础上又跨越了一大步,形成一种作品与体验者互相给予、互相吸收的关系,除了创作作品的艺术家,每一个体验者也被赋予了参与作品的权利。

5 美学风格的形成

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无疑将改写大众人群的生活方式。从磁带到CD再到MP3只用了短短几十年,而MP3的诞生更如基因突变一般,使一首音乐的载体变为了一串计算机数据。另一方面,随着MIDI音乐的普及,音乐创作的方式也得到拓展,从原始的乐器演奏以及演唱延伸出了可以利用计算机合成的创作方式。而影像艺术方面,也随着计算机合成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正如我们从字面上的解读,音乐可视化艺术是音乐艺术和视觉艺术相融合的产物,这使得我们可以从多个切入点对音乐可视化艺术的美学进行分析。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音乐可视化作品中的音乐沿袭了传统音乐美学的特征,是一个通过声音旋律传递情感的过程,我们大可以从其表现形式和表现力上着手,对其进行研究。而从视觉美学的角度出发,音乐可视化作品所涉及的影像艺术,与传统的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形式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他们之间是一种递进式的关系,根据其产生的年代,后者始终是对前者的一种继承与发展。然而音乐可视化艺术并不等同于传统的音乐艺术和视觉艺术,所以我们在欣赏研究音乐可视化艺术的过程中,应当采用新的美学角度,而这种美学角度很大程度上是伴随新媒体艺术而诞生的,我们姑且称之为新媒体艺术美学,它的美学重点则转移到了沉浸感和交互感上了。

6 总结

音乐可视化艺术在跨界的路上越走越远,从最初的音乐与影像,到后来的沉浸式艺术与交互艺术。音乐可视化作品所具有的灵活性,一方面体现在创作过程中;另一方面更刷新了观者、体验者的欣赏方式,为当代的新媒体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许丽,薛亮,李洪波.屏媒时代无处不在“看”音乐[J].文化月

刊·动漫游戏,2011(12).

[2] 屈天喜,黄东军,童卡娜.音乐可视化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07,34(9).

[3] 屈天喜.基于情感识别的实时交互式音乐可视化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8(11).

猜你喜欢

影像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以影像为载体的河南非遗文化传播探究
怎样提高中小学日常教学视频资源拍摄的整体质量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影视作品中数字化影像的审美形态研究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奔跑吧兄弟》影像的娱乐美学分析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