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说”“问”古诗教学的源头活水
2015-05-30王美惠
王美惠
【摘 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1]及“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2]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灿如星海的古诗词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的缩影,它就是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的一个绝佳载体。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阅读赏析,在吸收民族智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关 键 词】 古诗教学;诵读;质疑;拓展
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望“诗”生畏。因此,如何寻找一套比较适合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容易陷入读一读、背一背、抄一抄、写一写的尴尬局面。因此,如何引导让他们有意识地构建自己学习古诗的体系,真正体会古诗学习的乐趣,成了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清平乐·村居》为例,谈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一、吟咏诵读,感受诗意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适合朗诵。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在教古诗词时,应该通过变换不同的阅读方式,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吟咏诵读中明白诗意。
(一)范读文本,感知想象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整首词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家五口人的生活环境和劳作的情境,虽然只有区区几十个字,却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恬淡舒适的农村生活的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课伊始,我配乐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听,并在脑海中想象词中描写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听完老师的诵读,我让学生们说说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这样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初读词作,读准字音
有了之前的范读做铺垫,接下来我让学生自读古词。《清平月·村居》这首词中有几个难读的字“翁”“媪”“卧”“剥”“莲”“蓬”。在初读古词前,我把这几个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让同学们重点把这几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再读古词时,基本能较准确地读准字音,宋代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只有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诗词,而且读得字正腔圆,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
(三)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5~6年段)学习古诗文的阶段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3]古诗讲究的是平仄押韵。课前我做了分析:《清平月·村居》的平仄组合是,上阕: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下阕: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上阕的停顿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温媪?下阙的停顿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押韵,上片四句尾音:ao,ao,ao,ao;押韵押ao韵;下片四句尾音:ong,ong,ai,eng。下片一、二、四句押韵,押ng韵;上下片换韵。上课时,我告诉孩子们诗词的音韵美,引导他们边读边打拍子,读出节奏。学生用这种打节奏的方式读出了快乐,读出了诗的韵味和情感。
二、巧妙质疑,体会诗情
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总是渗透在诗词当中,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所描写画面的展开联想,以及如何体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巧妙的质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并内化于心。
(一)紧扣关键字,感悟情感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准关键字,深入理解文本,感悟作者情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策略。在读懂了诗的意思之后,教师的关键性引导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在教学《清平月·村居》时,为了突破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我先抛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请找出能表达作者心情的三个字“醉”“喜”“媚”。当学生找出关键字后,我又追问:“这些字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喜悦)我继续提问:“我如果选择其中的一个字作为板书,应该用哪一个好?”(学生很自然就说出了“醉”字)。由于引导质疑巧妙,而且环环相扣,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整首词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整首词所表达的意境就很容易突破了。
(二)聚焦关键词,感受人物品质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聚焦品味关键词,点准文章的穴,把好文章的脉,去感悟人物品质。当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整首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后,我趁热打铁,继续追问:“这三个可爱的儿子已经走到我们跟前了,瞧,多棒的儿子呀,我们如果用四字词来夸夸他们,用什么词好呢?”大儿子( )、二儿子(
)、小儿子( )。学生这时已经能说出好多恰当的四字词了,有“任劳任怨、心灵手巧、活泼可爱”等等。我再提问:“你们想用诗句来赞美哪个儿子呢?”这时让孩子们再读诗句时,这种赞美就能发自内心了。因此,巧妙的质疑在诗词的教学当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诗词的情感,达到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目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
三、联系生活,拓展升华
古诗词来源于实际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学生们学习了古诗词之后,除了学习语言,领悟诗魂,更为了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一)引导创新,延伸课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4]学习了这首田园诗词之后,怎样让学生把诗中的美表达出来,我设计了这个练习:“读了这首词,你想起了怎样的美景?”我让第一组的同学写写小草,第二组的同学写写小溪,第三组的同学写写茅屋,把他们心目中的村居美景写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孩子们在学习了古诗词之后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
(二)拓展阅读,知识迁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5]“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6]为此,我让学生收集课外读过的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交流后张贴教室,让他们自编诗刊,熟记好词佳句,思考其共性与个性,和同学交流,试着把古诗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写结合。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不管小学古诗课堂如何变化新的模式,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新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实现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7]
【参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5][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