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公益素养培养实施途径

2015-05-30许家琪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实施途径大学生

摘 要:培养大学生公益素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阐述了培养大学生公益素养的积极意义,剖析了大学生公益素养的维度结构,从制度保障、教师示范、课程建设、实践体验、激励机制和总结宣传等方面,探析了大学生公益素养培养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素养培养;实施途径

1 培养大学生公益素养的重大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日益分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群体和社会思想。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这一过程成长起来的一代,其印象更深的是利益如何获取的问题,有的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个人主义思想。这种私利性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培养以利他性为标志的公益素养,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与技能、心理调适等综合素养的培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同时能有效地训练和发展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在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水平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而持久的作用。

培养以利他性为标志的公益素养,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仍存在着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注重科学素养培养,忽视人文素养教育,这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公益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大学生公益素养,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关心人类,更好地在公益活动中践行社会服务。

培养以利他性为标志的公益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指出,要着眼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把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公民公益素养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社会责任意识,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培养大学生公益素养,不仅能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而且对重塑社会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内涵和维度结构

对于大学生公益素养,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大学生公益素养是指大学生通过修习而不断地拓展公益见识并拥有正确的公益价值观,在公益领域里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品质和实践能力,包括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以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为准绳的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态度和精神,以及与之相应的从事公益活动、开展公益行为所具备的能力。

根据“知信行”理论,在个体行为改变的过程中,存在着知识、信念与态度和行为改变三个过程。该理论最初用于健康教育中,解释和干预个体的健康管理行为,后来也引申于解释和干预个体的一般行为。因此,从大学生公益行为产生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看,大学生公益素养包含以下三个维度:知(knowledge),即认知和观念,包括社会问题感知、公益相关知识、公益价值观念;信(belief),即情感和意识,包括公益参与情感、感知个体效力、社会责任意识;行(practice),即公益个体行为,包括公益宣传行为、公益准备行为和公益实践行为(如图1所示)。

3 培养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实施途径

3.1 制度保障,文化引领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校与社会职业培训机构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公益素养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应该从组织机构、资金保障、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基地建设等方面通盘规划,尤其在制度保障方面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培养大学生公益素养,应积极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着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舍生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等古代传统文化精髓,引导大学生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培养他们诚实善良、吃苦耐劳、公正负责、乐于奉献等良好心理品质。同时,高校不能怂恿学生放纵个人私利,必须以明确的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解决个别学生行为无序和失范问题,使公益素养要求在学校的科学管理中逐渐被学生内化。

3.2 言传身教,教师示范

教育本身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教师职业是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培养的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教师的劳动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师的劳动手段也不是手中的教鞭、教材,更重要的是自己高尚的人格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

培养大学生公益素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队伍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3.3 课程设置,学分认定

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养需要有理论的指导。高校除了按要求开设提升道德素质涵养和相关的基础学科课程外,还应该结合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和专业特点,设置相应的公益素养教育特色课程,并将其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列入必选公共课序列,给予相应学分。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教学团队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全面规划,有序推进。

在实施公益素养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知信行”理论,从公益素养的认知和观念、情感和意识、公益个体行为三个维度进行引导和培育。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体验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问题感知、公益相关知识、公益价值观念、公益参与情感、感知个体效力与社会责任意识。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公益素养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引发学生对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公益实践指导,使学生运用专业相关知识,做好充分的公益准备工作,激发他们参与公益宣传、公益实践的热情。

3.4 拓展平台,投身实践

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养更需要有实践的锤炼。《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由团中央发起,它以青年参与为主体,以志愿服务为手段,通过青年志愿者为社会提供服务,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一项道德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建立健全志愿者工作机制,创新载体,更广泛地建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为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搭建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体验中培养自己的公益精神和公益素養。同时,积极举办或组织学生参与有影响力的社会公益比赛和活动,如由谷歌(Google)发起的“益暖中华”——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中国公益创业网主办的各类公益创业活动等,让更多的学生关注公益,参与公益,提升自我。

3.5 建立机制,多向激励

培养大学生公益素养,应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校方、相关部门(机构)或受助方要通过通报表彰、颁发证书、表达谢意等方式,对公益实施者的公益行为表示认可。认可是最大的激励,小小的认可可以有重大的意义,它让公益实施者建立起自尊与自豪。另一方面,高校要把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学生德育考评范畴,对公益实施者在评奖评优、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条件允许时,可将学生参与一定时数的志愿服务活动纳入素质教育学分,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应通过听课和实践途径获取若干个素质教育学分,不达标者延期毕业,从而起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作用。

3.6 总结提高,广泛宣传

及时反馈公益活动取得的效果,总结活动的得失与学生成长情况,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加大对公益活动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宣传优势,通过公益广告、新闻报道、短评等形式,普及公益服务理念,报道公益活动现场,营造有利于公益事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尤其要加强优秀校园文化、先进典型事迹的总结提炼与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把公益服务内容纳入高校党校、学生干部培训课程,促进学生骨干对志愿服务的认识、理解和支持,使公益精神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树忠.浅析大学生公益素养[J].学园,2011(2).

[2]贾书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

[3]蒋乐琪.工学结合条件下大学生公益服务长效工作机制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课题项目:

《当代大学生公益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的成果,(项目序号:2014072)。

作者简介:

许家琪(1989-),女,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实施途径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窥探数学课堂中面积教学的实施策略
从课外活动视角探讨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