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与就业对接教学模式研究

2015-05-30冯明兵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摘 要: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间的衔接矛盾主要表现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与就业环节的诸多不相适应。要实现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与就业相对接,应当强化市场需求导向,确立毕业就业一体化策略、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行全过程培养的路径和方法,以构建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特点的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毕业设计;就业对接;教学模式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资助项目;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创作)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14024)]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毕业生步入职场前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旨在全面检验毕业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它是高职毕业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反映。由于职业特点所决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通过毕业设计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设计与实践动手能力等。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与隐忧

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环节的毕业设计教学被置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各高职院校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毕业生顶岗实习暨毕业设计指导,加强对毕业设计教学的管理,同时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毕业设计教学手段与方法,开展每年一度的毕业设计(论文)抽检,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团队的推荐评审,从多个层面上为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供保障。通过关注近年来高职艺术设计毕业设计创作及展览,笔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积极变化,如毕业创作中新观念、新媒体、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的应用,企业真实项目、校企合作研发、作品专利申请的引入等。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国内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在“艺考热”的大背景下却普遍处于弱势地位(专业艺术院校除外)。各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主观性、随意性较强,至今仍缺乏较为系统深入的毕业设计教学理论研究。一些院校在教学定位、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与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相脱节。毕业生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并未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就业衔接教育,职业发展潜力薄弱,等等。另外,还存在以下一些隐忧:

(一)教学定位“重就业、轻毕业”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大背景下,各院校专业及师生往往都从现实利益出发向就业倾斜。在面对毕业设计与就业时往往是“重就业、轻毕业”,甚至将“找工作”作为推卸毕业设计的借口。在一些院校,默许专业不对口、提前离校的毕业顶岗实习现象已普遍存在,而毕业设计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求职就业等环节衔接矛盾突出,这些都从客观上造成毕业设计教学流于形式。

(二)教学过程“重方案,轻执行”

设计艺术并非仅仅有样稿就能解决问题,他需要设计者熟悉相应的工艺和材料,熟悉生产流程和环节,了解市场和消费,并符合生产和消费的要求[1]。毕业设计正是帮助同学更多的了解市场与消费,掌握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知识技能,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现实却是专业教师囿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影响,仍偏重于“画设计”“画图案”。而校内实践条件的普遍匮乏,毕业设计(产品类成果)又需要一定经费投入,也客观上造成毕业设计中生产制作过程容易被忽略,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三)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尽管各院校都制定了详细的毕业设计教学考核办法,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往往出于方便仍侧重于对结果的量化考核,如工作量是否达标、文档资料是否规范等。而对于教师指导情况、学生工作进度、毕业创作中期检查、毕业设计创作、制作过程与展览等考核却不够重视。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毕业设计指导过程又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回报却很少,教师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而部分指导教师还因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等客观因素,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指导也往往力不从心。

(四)教学师资“重职称,轻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在师资方面普遍缺乏既懂市场、又懂教学,还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而现有的毕业设计教学对指导教师一般都有职称、学历等硬性要求,如规定指导教师应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助教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等,这些规定使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配置上捉襟见肘。一些青年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有能力和热情,却碍于职称或学历无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另一些职称和学历均符合要求的教师承担了大量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也难于保证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在于当前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间的衔接矛盾,表现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与就业环节的不相适应。因此探索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要求的毕业设计与就业对接的教学新模式,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项任务。

二、构建“毕业设计与就业对接”教学模式的策略、机制、路径及方法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产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与社会及市场高度依存的特点[2]。因而在构建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上必须把握好这一特点,强化社会需求及市场导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策略、机制、路径和方法。

(一)加强顶层设计,确立“毕业就业一体化”[3]策略

“对接”的字面涵义是将不同事物接合固定起来,形成一体。但任何事物间的对接都应当具备一定的内外部条件,如内容物的匹配、外部环境的适应、目标方向的一致等。只有这样,对接的不同主体对象间才能彼此协调而成为一个整体。就“毕业就业一体化”策略而言,这里所指的“一体化”并非是实体性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相互支持、协同活动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的一端连接着院校,另一端连接着企业,其间是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展览答辩、招聘会、就业创业等环节贯穿始终,各环节又通过内容物的匹配(毕业生对接岗位)、外部环境的适应(学校对接企业)、目标方向的一致(就业压力对接人才需求)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顶层设计”的概念源自工程学术语,它是运用系统论理论,从全局的角度和高度来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顶层设计,需要立足人才培养的全局高度自上而下进行。首先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计;其次须确立毕业就业一体化策略,消除毕业设计、实习、就业等对接中存在的所有障碍,定位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主次、前后关系和作用;最后通过细致缜密的设计和统筹安排,采取全过程培养、多主体参与、分工协作、分阶段实施的方法,形成互相支持、相同目标、协同作用、有机衔接的各个毕业设计教学环节。

(二)实施协同育人,探索“校企互动、产教双赢”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的目的在于集聚社会市场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4]。由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是毕业生步入社会最后的一个环节,它将学校与企业紧密的联系起来并形成诸多的共同利益,因而也是实施协同育人最有利的阶段。张大良先生就曾呼吁“特别要把毕业设计作为企业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艺术设计行业的特殊性,企业规模小、对人才需求数量普遍较少,企业主动参与毕业设计环节的热情并不高。因此,搭建适合不同企业需要、满足院校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的协同育人平台尤为重要。如在校内建设“校中厂”“设计工作室”“创意中心”“研发基地”等,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方便为学校与企业间搭建起对接平台。

“校企互动、产教双赢” 中,“校企互动”是基础,“产教双赢”是关键,它也是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主要动力源。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由院校提供场地、管理、毕业生资源,由企业提供项目、市场、技术和少量资金等,两者协同作用,来实现双赢的目标——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企业获得急需的人才和部分产学研成果。各院校应因地制宜,探索毕业设计教学校企联动的“双导师制”(注:在校内完成,企业导师与院校导师共同指导并推荐就业)、“实习顶岗制”(注:在企业完成,企业遴选优秀毕业生到岗实习参与企业项目并顺利就业)、“项目学徒制”(注:校内或校外完成,参与企业项目竞标获得学徒机会或实习机会)等形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也有利于协同育人和产教融合。

(三)开展课程改革,推行“全过程培养,分阶段实施”路径及方法

毕业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包含毕业设计选题、教学资源、教学师资、教学手段与方式、教学评价等,涉及产、学、研、做各个方面。它是“毕业就业一体化”策略及“协同育人”在课程中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因此也是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内容。课程改革应包括:在课题选择上应坚持市场导向;教学资源上应坚持校企共建;教学师资上坚持校企混编;教学评价上应坚持行业标准;教学成果上坚持校企共享等。并将上述内容融入毕业设计的所有环节之中,形成人才的“全过程培养”。而所谓“分阶段实施”则是指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按照毕业设计环节各阶段的作用不同,将这些对接分为不同的阶段分步实施。譬如:选题调研阶段:毕业设计课题考察与市场调研阶段,形成毕业设计团队、方向和就业意向;方案选择阶段:毕业生在校内实训场所集中完成初步毕业设计方案,院校邀请企业参与设计方案挑选,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协同育人方式;设计优化阶段:毕业生与校内导师或企业导师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下一步优化完善,形成可以实施的设计方案,并初步打样成型;生产制作阶段:毕业生分别进入相关企业与企业的工艺师、设计师、技师一起完成毕业设计的最终制作,企业顶岗实习深度融合;就业推荐阶段:举办毕业设计作品展览、答辩及招聘会,邀请行业企业参与评价考核和人才招聘,实现对口就业创业。

三、结语

总之,作为与企业对接最紧密的教学环节,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未能充分发挥其真正效益,这无疑是十分遗憾的。这对于整个艺术设计教育,甚至是文化创意相关产业来说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教育部在新发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6号)中已明确把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作为推动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专业建设方向之一。这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如何进一步深化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培养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这其中,以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作为突破口应当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47.

[2] 张敏.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从理论走向实际[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29).

[3] 张起祥.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改革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9).

[4] 张大良.卓越计划须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N].光明日报, 2014-7-21.

作者简介:

冯明兵,硕士,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的教学、创作与研究。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基于项目引导下的本科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