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
2015-05-30邹莎莎
摘 要: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主要取决于画面所体现的意境,而作为艺术评价标准之一,意境也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精髓。对于意境在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的发展历史、具体表现及其在中国现代绘画中的转变,有必要加以分析,从而更好地为中国传统绘画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画;意境;工笔花鸟画
作为美学探讨的专有名词,意境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绘画作品的艺术评价中,并以是否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来评价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这种评价标准不仅在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有所表现,而且还影响到当下绘画创作、绘画技巧与作品欣赏。尽管如此,但这种标准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种影响而在某些绘画作品中出现被忽略或有意摒弃的现象。因此,对于意境在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的发展历史、具体表现及其在中国现代绘画中的转变,有必要加以分析,从而更好地为中国传统绘画做出贡献。
一、中国传统绘画意境的演变
“意境”范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易经》中关于眼、象、意的讨论。当时的中国人已明确地认识到,“意”的丰富性和无限性是逻辑语言演绎表达充分的。魏晋时期,玄学的中心议题是有无本末,形神体用等。以僧肇为代表的佛家提出了世界的真实面貌是“非有非无”的“有无合一”观点。玄学和佛家一致认为,以虚实统一为基本特征的看法在“意境”范畴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到了唐朝,“意境”的范畴获得空前的发展,其基本精神已经形成。集大成者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和“味外之旨”。至此,从“立象以尽意”逐渐发展成“精生于象外”,标志着“意境”范畴的正式形成。
“意境”不是凭空想象的结果,而是生活经验的一种理想化形式的流露。它是可以被人感知、认同的。“意境”与画家的意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尤其是画家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或表现为高远淡泊、深邃悠远的高品位,或透露出虚假做作、无病呻吟的低层次。在传统认识和表现上,“意境”多体现为文人画的悠远淡泊情趣,以简约、旷达、超脱为追求。今天,现代的人文环境和现代的都市文化以及居住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促使着我们对现代意境美进行更广泛意义上的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信息技术时代,虽然淡泊明志的精神追求与古人仍有共鸣,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理想必然异于古人,共鸣绝不能成为拟古的托词。因此,绘画中确立“现代的意境美”是中国画创新的必然要求。
二、“意境”在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的表现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最具有民族特征的一个范畴。其具体表现为艺术家经过巧妙的构思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在作品中营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统一、主客观统一的效果,使有限的作品意象包含无限的意蕴。因此,意境成为中国人衡量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明代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中云:“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清朝俞越在《春在堂随笔》卷二中写道:“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端木蕻良在《关山月的艺术》中说:“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香疏影这般意境。”
意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的总和。以通常的说法,意境是情景的结合,亦或称之为“情景交融”。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在中国画中,意境既不是客观简单的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向的随意拼合,而是画家通过“外事造化、中得心源”从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是艺术家关照自然、感悟生活、观物取象时而生发的精神境界和情感宣泄。意境的形成,应有赖于画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景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或物我相融。它是艺术形象触发想象和联想而引起美好情思的审美境界。中国画不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特别注意表现对象的意境。中国画中的工笔花鸟画在这方面尤为突出,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而形成一定的艺术境界。工笔花鸟画所创造的艺术意境不同于一般的写生画,它富有生气、新鲜而活泼,有诗一般的韵味,使观者神往无穷;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情感受到感染。可以说,是否具有意境美是一幅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三、宋画小品工笔花鸟画
两宋是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宫廷中装堂饰壁务求华美,使花鸟画在贵族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中上层的需求及工艺装饰也促使了花鸟画的发展与活跃,涌现出许多技巧高超的名手。两宋时期花鸟画的空前繁荣,使工笔花鸟画画技不断成熟,而且又创造出勾填法、勾勒法、没骨法和白描墨染法等多种风格流派。同时花鸟画在理论上也有所建树,强调花鸟的物理、物情、物态,把花鸟人格化,物我两忘,借物抒情。这些充分地表现出当时花鸟画家尊重生活、长期深入研究生活的优良传统。
南宋工笔小品使花鸟的意境别有一番清雅脱俗的趣味,无论是从其艺术形式、艺术意境,还是从欣赏者的视觉享受方面,都散发出经久不变的美。宋人《出水芙蓉图》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此画绢本设色,纵23.8厘米,横25.1厘米,画面虽小但内容十分精致生动。
从画面内容看,《出水芙蓉图》系没骨画法,用笔轻细,用色柔美,几乎不见笔痕。浅粉色的花瓣,嫩黄花蕊,似乎还带有拂晓时分的露珠,这正是花苞初发的最佳时刻。粉红色的花莲,雅洁的画姿在碧玉的荷叶映衬下显得格外清轩艳丽,把荷花那种涌波而出艳不俗的清容丽态真实地描绘出来,突出地表现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
从表现手法上看,《出水芙蓉图》大面积地采用分染、罩染和局部沥粉的表现手法,以此营造出画面的宁静美。利用花瓣的重叠与交错、荷花与荷叶线条的粗细浓淡的不同,表现出荷花盛开之时高贵端庄的姿态。通过对荷花的细腻描绘,给人以清新恬静、荷花丰盛、娇柔而挺健的美感。小小的画面传达出一种空灵清虚的境界,也体现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规律。一花一叶凝聚着对生命的关注,融入了他们的生命主体。画家在画荷花的过程中捕捉着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种情景。因此,无论是从画面内容的选择还是从表现手法上,《出水芙蓉图》堪称宋代花卉小品中难得的上乘之作。
四、意境在现代绘画创作观念中的转变
作为艺术评价标准之一,意境已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精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绘画艺术创作者。进入现代社会后,由于受西方现代文明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意境在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中越来越边缘化。为了适应这种审美需要,创作者不得不转变传统的创作理念。这种转变主要表现为: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现代工笔花鸟画从观念到技法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打破了传统工笔花鸟画工写分径的画法,一味谋求照片的真实,而不讲究意境、虚实、诗意、情趣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出新的审美意识和哲理。通过对工笔花鸟画写意性地认识与研究,人们深刻地了解到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精髓,也对工笔花鸟画的趣味性、品位性、文学性有着更为宽泛的了解。工笔花鸟画中的写意性是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为工笔花鸟画继承传统注入了生机,达到“托物言志、借景生情”的艺术境界。
(二)传统文化的断裂
随着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部分,并各自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文化取向与创作特征。清末明初,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加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与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本就不以现实社会功力为特长的中国画成了首当其冲的“替罪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了追求创新和民族化而又避免“西方化”与“封建化”,更多的现实题材与民间手法被发掘,更多的民族样式被改造与深化,更多的时代气氛被熔铸,更多的政治信条被诠释和图解。这些与古老的中国文化之最高境界与绘画语言相比,显得浅白而缺乏灵性。“新国画”的创作与主张阻碍了更深入的艺术探索而走完了自身的历程。
五、结语
意境的创造是艺术创作的关键,只有创造了意境,才能形神兼备,才能取之象外、去之象外之物。创作中意境不仅要美,还要真和善,是真善美的统一。它不仅把具象的“境”和抽象的“意”统一起来,而且还升华为超越特定物镜或情境的审美意境。特别是在当代的工笔花鸟画创作中,意境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讲究技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工笔花鸟画的意境。
总之,意境要在有限的艺术语言与艺术形象中显示出无限的意蕴。这是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目标。因此,中国工笔花鸟画在继承创作的基础上,在新的社会环境、作画材质和审美标准等条件下,应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牟孝梅.南宋工笔小品花鸟画以小见大的意境美[J].文学界(理论版),2010,(05)
[2]顾永芝.艺术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编写.中国艺术(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5]林飞.中国艺术经典全书之工笔画[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邹莎莎,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画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