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教装饰纹样在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体现

2015-05-30窦英杰陈智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10期

窦英杰?陈智明

摘 要: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逐渐 “中国化”的过程紧密相关,不仅其题材得以丰富,而且寓意内涵也得以扩充。佛教教义、佛经故事等佛教普世价值及伦理,与本民族、本地区文化习俗相融合的特征,都能在建筑装饰上体现出来。诸如莲花纹、卷草纹、忍冬纹等植物纹样,龙纹、狮龙、螭吻、狮子等动物纹样,以及卍字纹、联珠纹等几何纹样都作为装饰题材大量表现在建筑及其构建上。这些具有佛教特色或寓意的纹样在以陕西关中为中心的中国大地上广泛流行,其物化形态的造型特点乃至佛教教义本身都经历着一场中国化的改造和融合。

关键词:佛教装饰纹样;传统民居建筑;陕西关中

东汉中期以来,随着佛教自西向东的传播,以长安为中心的佛教文化逐渐盛行于整个陕西关中地区,佛教圣地和寺庙便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如中国著名佛教圣地——法门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寺院——敦煌寺、日本入唐求法僧人在长安求学的最重要的场所青龙寺、新罗(今韩国)的高僧圆测学法的西明寺等。自此以后,佛教文化便在关中地区得以广泛流传,并对当地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逐渐 “中国化”的过程紧密相关,不仅其题材内容得以丰富,而且寓意内涵也得以扩充。佛教教义、佛经故事等佛教普世价值及伦理和本民族、本地区文习俗相融合的特征,都能在建筑装饰上体现出来。诸如莲花纹、卷草纹、忍冬纹等植物纹样,龙纹、狮龙、螭吻、狮子等动物纹样,以及卍字纹、联珠纹等几何纹样都作为装饰题材大量表现在建筑及其构建上。这些具有佛教特色或寓意的纹样在以陕西关中为中心的中国大地上广泛流行,其物化形态的造型特点乃至佛教教义本身都经历着一场中国化的改造和融合,最终化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成为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靓丽风景。

从造型艺术的原理上看,只有找到最适合于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外在形式和特征,才能获得普遍的认同和接受。我们可以以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几种纹样为实例作简要探析:

一、莲花纹样

莲花不仅象征着中国传统文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德,而且是中国传统纹样中旺盛的生命力、幸福的爱情和美好生活的象征。在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的题材方面,莲花纹样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大众的心目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垂花柱、门簪、绦环板、抱鼓石等建筑构件中,或是在太平池、影壁等非建筑构件中都可见到,如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民居莲花门簪木雕纹样(图1)和垂花柱莲花木雕纹样(图2)。

莲花还是佛教的象征,在虔诚的佛教徒心目当中,莲即佛。莲花同时也是清净的象征,代表佛祖清净的法身,比喻人纯洁的心灵。这一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寓意是相通的。按照佛教的说法:三界的众生,以淫欲而托生;净土的圣人,以莲花而化身,并能以世人所熟悉的形象显现。因此,莲花便成了佛教艺术中举足轻重且又常见的题材。此外,在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中,莲花以蕴含的象征意义为主,其本身又与其它各种动植物相结合,衍生出更加丰富的寓意,常见的有吉祥、祝福、升迁等。如二莲生一藕的图画——并莲同心,莲花和牡丹花同在——荣华富贵,莲花和一鹭鸶——一路荣华,牡丹、莲花和白头翁——富贵荣华到白头,莲蓬加上莲子——连生贵子,等等,真是不胜枚举。

二、“卍”字纹

万字纹即“卍”形纹样,寓意深刻而广泛。一般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其一,认为是中国古老的汉字;其二,认为是一种原始宗教中的图腾,通过它来团结民族、保护族人或谋事有成,以此作为信仰的标记,是原始社会人们为了发泄情感、表达愿望、表示意志的精神符号,其意在祈求祖先赐福、消灾免祸,从而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其三,认为是古代的一种符咒,用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卍”字符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当然,这和佛教文化的传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万寿和轮回之意。在唐朝的长寿二年(693年),武则天定其读音为“万”,意为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

“卍”纹样作为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重要的装饰题材之一,从墙面的各类装饰到垂花门装饰再到各种家具、器皿,等等,可以说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随处可见。从制作工艺上来看,“卍”不仅是一种方便人们制作成纹样的字符,而且其所占的空间也相对较小,易成模型、易雕刻。从造型和寓意上来看,“卍”字形体简洁、明了,四端可以向外延伸。它不仅能够自由地演化成各种锦纹造型,而且寓意绵长不断、万福不断、万寿不断、瓜瓞绵绵、福寿安康,如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温家大院“卍”纹样砖雕纹样(图3)。

三、卷草纹

作为中国传统图案之一的卷草纹,也是随着佛教的传入,由异域风格的忍冬纹与我国传统的云气纹相融合而形成的特色纹样。忍冬纹在东汉末期的佛教艺术中出现,在北朝时已经十分流行。忍冬因为能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中,寓意为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在此后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装饰上面的时候,其具体的形式更加多样,并多取荷花、兰花、菊花、牡丹等花草,经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纹样。从其造型上来看,它的叶形卷曲圆润,叶片翻转变化无穷,连绵不断,寓意无限;叶子似花瓣,花瓣似叶子,相互交织,错落并置,迁回曲折;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总体感觉如激流中的浪花,气韵生动,冲劲十足。

发展到以后更为繁丽,并且常与其它的纹样结合使用,如石榴、荷花、菊花等,这种形态表现出更多的意象特点。由此,忍冬纹样演化为中国特有的卷草纹样造型,这绝非偶然。正如陈绶祥在其《遮蔽的文明》一书中说,由忍冬纹发展而来的卷草纹,虽说是云气形式的具体化表现,但这种卷草纹并不是以自然中的某一种植物为具体对象的。它如同中国人创造的龙凤形象一样,是集多种花草植物特征于一身,经夸张变形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意象性装饰样式。“它以那旋绕盘曲的似是而非的花枝叶蔓,得祥云之神气,取佛物之情态,成了中国佛教装饰中最普遍而又最有特色的纹样。”[1]

在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中,卷草纹被大量运用于建筑部件雕刻边饰,风格朴实有力,节奏感强,在波状组织中以单片花叶、双片花叶或三片花叶对称排列在主干两侧,形成连续流畅的带状花纹。卷草纹很少单独存在,主要是作为边饰伴随着一些主花纹或者是和其它纹样相结合而出现的。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中的卷草纹,多取牡丹的枝叶,时常和龙纹结合在一起。如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的门板木雕纹样(图4),采用龙纹和植物卷草纹样,组成波曲状骨架的茎蔓,龙身翻动,富有动感,叶片曲卷粗短,富有力度,并在波状组织中将其龙头和龙尾处理成卷曲状,合二为一呈对称式排列,形成连续流畅的带状花纹。整体看来,其造型古朴,姿态夸张,结构舒展而流畅,线条粗壮而有力,反映了陕西关中地区保留着汉唐时期卷草纹样古朴厚实的风格。

由此可见,这些佛教题材或寓意的纹样为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并且这些纹样在本地区的文化背景中,与特殊的民俗风情和审美需求相融合,再经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一种装饰艺术。当然,佛教传入所带来的纹样远不止这些,还有龙纹、鸟纹和各种兽纹等,无论是与佛教教义相关,还是只为纯粹装饰需要的佛教艺术纹样,都为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陈绶祥.遮蔽的文明[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

西安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