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思维下对建筑创新的思考
2015-05-30朱婧王宇帆
朱婧?王宇帆
摘 要:建筑与文化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如何把文化、经济与建筑巧妙地融合是人类的永恒课题。如果只是简单地从字面解释或者通过字典的解释,我们对于建筑的理解是狭义的。想要真正诠释建筑的意思,就需要我们通过文化经济的创新思维,用全新的概念来理解建筑。如果建筑失去文化、失去艺术、失去价值,就如同失去内涵的书本,失去了它本身的灵魂,那么它所表现的就只有空壳,是没有任何灵性的废弃物而已,所以建筑需要文化、经济与艺术来表现。文化是建筑的生命力,而建筑则是文化的载体。
关键词:建筑创新;文化经济;建筑设计;文化思维
人类的祖先从远古时期为了躲避野兽与风雨而选择山洞居住,到人类开始有了相当的意识时,他们对于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始趋于选择更为方便修建和选取的材料,茅草屋开始逐步出现。但是人类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除了舒适外,还要求居住物的美观,因此又开始有意识地选择和制造建筑材料,雕栏玉砌的宫殿开始出现。这些建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人类的审美,不得不承认,直到今天,我们对那些宫殿建筑依旧保持着敬仰与钦佩之心,在欣赏的同时也在感叹我们祖先的伟大。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各项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物质社会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建筑已经开始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单一的要求,与此同时,人们对建筑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西方哲学有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一部石头史书。”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这三个标准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区别
传统是指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总体决定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建筑也从一定的角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形态,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现代建筑更多地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的制约,而建筑设计思想、观点和艺术素养等的影响又使其有了不同的呈现方式。
(一)功能不同、服务群体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是为古代的生活而建造的,主要以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建筑为主。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是最为突出的,宫殿与坛庙则主要是为帝王的政治权力而服务。
而现代建筑是为现代的社会生活而建造的,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为战后城市需求进行的城市建设,到现在的为政府需要进行的行政用房、为文化教育需求进行的生活福利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以及为生活居住所需要的居民小区都受到思想的解放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开始了建筑的明显的多元化倾向。中国建筑的外部造型开始趋向简洁、明朗、清新、大方,为少占地而多采用高层。
中国传统的建筑不管是宫殿还是园林,都是主要为帝王、统治阶级和地主土豪服务的,而缺少的正是为百姓服务的建筑群组。现代建筑从客观角度来看,更多的是为大众服务的,所以可以说现代建筑的收益群体更为广泛,而传统建筑就只是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群。
(二)结构、材料不同
受古代中国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科技水平、地形和气候影响,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基本以砖瓦和木材为主,而结构基本上属于砖石结构与木结构。其结构以四方对称为主,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相对封闭,但是又能巧妙借用自然地形,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结合。结构多以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间包围院落,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与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独立的建筑,从而形成内向的外封闭式的空间形态。
现代建筑的结构形式丰富得多。除了混凝土以外,又有了新型的建筑装饰、防水、保温等多功能材料。结构也以开放式为主,设计目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居多,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规划,将建筑与环境相对区分开来。架构的多元化也是现代建筑的趋势,强调简单、明朗。除此之外,还产生了一种新的高强度钢材,于是在建筑中多使用部分钢材和全部钢材的结构,使建筑物在安全的同时兼具实用性和空间最优性两大特点。
(三)形式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有:硬山、悬山、庑殿、歇山、攒尖五种形式。一是硬山: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二是悬山: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称为悬山(亦称挑山)式建筑。三是庑殿: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四是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气势非凡,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五是攒尖: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近代中国建筑受到西方的外来思想影响,主要形式分为四大类:一是新古典主义:大面积墙、玻璃、简单线脚构架,以浅色为主,装饰简化,追求轻松、清新、典雅,现存中国这种建筑风格较多,属于主导型的建筑风格;二是现代主义:体现时代特征,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整体简约和实用并在,但不乏朝气;三是异域风格:大多是国外设计师所设计,将国外建筑“原版移植”过来,是现代生活理念和种种异域情调空间的结合;四是普通风格:建筑形象平淡,建筑外立面朴素,无过多的装饰,外墙面的材料亦无细致考虑,显得普通化。
二、从文化经济思维全新理解建筑
文化经济思维是什么呢?是一种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活性的、动态的思维,是将我们所存在和固有的思维进行一定的结构与重组,这种分解思维的方式可以为我们带来无限的可能和创造力,发现新的美学价值,这种思维是以语言交流为关键,为文化赋予新的形象、意义、价值,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引导性。以文化经济思维推动建筑与文化的融合,就需要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步骤,要完成一座建筑,就需要设计图纸,建筑选址、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材选择、建筑工艺、装饰美化、后期宣传等多种步骤,而每一步都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单独存在的。
(一)分析建筑选址、建筑布局与文化的结合
建筑的设计图都很直观地体现着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底蕴,图纸为我们传达的是设计师的语言、思维,一个设计师是否了解这个地域的文化、历史与背景,是否有过系统科学的学习,通过设计图都可以很直观地为我们展现出来。
在建筑选址和建筑布局中相对很难体现文化的底蕴,但是关于地理资源与风俗观念是可以派上很大用途的,不但要考虑建筑物的采光、地理位置,还要考虑建筑物与环境的关系。而在中国,风水学也同样相当重要,从莫种意义上避免了日后用户是否乐意使用的麻烦,也满足了使用者求福避祸的愿望。
(二)分析建筑结构与文化的结合
建筑结构是否合理是建筑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建筑是否能达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建筑结构是外观可视的部分,代表了建筑物的外在形象,最能体现建筑整体风格。合理的结合文化能使建筑物更为和谐地与周围的环境、人文融合。
(三)分析建材选择、建筑工艺与文化的结合
建材的选择和建筑工艺师建筑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决定着建筑的坚固程度、使用合理程度。建筑材料是工艺的基础,工艺决定了材料的最大使用限度。在当今科学与技术的高度发展下,材料和工艺已经不再是互相矛盾的,它们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共同创造出建筑的艺术性、民族性和个性特征,而文化的作用就是在工艺与材料的基础上将传统建筑工艺的精华吸收进现代建筑中。
(四)分析装饰美化、后期宣传与文化的结合
装饰美化、后期宣传是建筑的后期环节,也是为建筑创造价值利益最大化的环节,装饰美化是为建筑增添活力和生机,而最为重要的是能否与建筑整体和谐。装饰美化需要了解建筑自身所融合、存在的各种文化因素。后期的宣传是为建筑创造经济空间的关键,有创意的后期宣传更能挖掘建筑的美感、故事与价值,是展示建筑人文、体验与智能的关键点,能让受用者更乐意购买使用建筑。
(五)文化、建筑与经济思维的结合
建筑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建筑受欢迎的程度和上升空间。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推进,经济与文化已然密不可分,建筑、文化与经济的合理结合就需要用到创意,创意是一种工具、载体,也是一种思维。创意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而思维也是创意的承载体。文化经济包括生产与消费两部分,建筑与文化是生产,建筑与创意就是消费,生产促进消费产生利益,利益成为消费刺激生产的动力。建筑、文化与创意结合才能产生最大利益的经济,所以要合理结合文化经济思维与建筑的关系。
三、结语
建筑与文化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如何结合文化、经济与建筑是人类的永恒课题。建筑,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雕栏玉砌的安全住所,它是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经济利益都与它有着不解的血缘关系。建筑为我们演绎出整个社会最为和谐的韵律,记载着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可以说它是一本由砖瓦结合而成的书本、是一副金碧辉煌的画作,向我们诉说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建筑的缩影,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它通过自身的美丽演绎着文化的魅力。如果建筑失去文化、失去艺术、失去价值,就如同失去内涵的书本、失去了它本身的灵魂,那么它所表现的就只有空壳,是没有任何灵性的废弃物而已,所以建筑需要文化、经济与艺术,文化就是建筑的生命力,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建筑图解词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维特鲁威.建筑十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3]付远.儒家思想与建筑文化100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5]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贾洪波.中国古代建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7]杜佑.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通典 [M].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
[8]孟晓驷.文化经济学思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建筑世界杂志社.文化建筑[M].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朱婧,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与景观方向。
王宇,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