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栖居
2015-05-30王帅
摘 要:众所周知,赖特通过强调对建筑中材质与空间的运用和把握来使建筑与环境充分融合,使建筑成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对话的桥梁。他的草原住宅反映了人类活动、目的、技术和自然的综合,同时,赖特也从他的草原风格中发展出了建筑有机思想。对我国传统建筑而言,群体组合与山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结合,也是道家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朴素自然哲学观的充分体现。它使传统山地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自然与人工浑然天成。由此,逐步形成了“恬然”旅游酒店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山地建筑;有机性;天人合一;生态平衡
一、绪论
荷尔德林的原作《人,诗意的栖居》中以哲学视角阐述了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即“诗意的栖居”。文中解释道,“筑居”活动只不过是人为了生存于世而碌碌奔忙操劳,而“栖居”是以神性的尺度规范自身,以神性的光芒映射精神的永恒,两者存在本质的精神差异。文中还提到,“诗首先让栖居在其本质上得到实现”“只有当诗发生和出场,栖居才会发生”。
然而,人类栖居的“诗意”当以何实现,不仅是人主观内心品格和精神“诗性”的升华和修炼,也是客观环境,即人类居所的“诗意”存在。古典哲学学者康德在其《实践理性批判》中讲道:“让我们敬畏和惊赞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观吧。”同时,在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表述里,也蕴含着相似的思想特征,它们都在敬畏自然的同时肯定了自然与人类精神的统一,由此产生出崇尚自然,欣赏自然并接近自然与之融合的美学态度。
回望熠熠生辉的历史星空,古人在营造活动中所遵循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自然的充分适应和利用,这也许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建造技术欠发达不无关系,但是仍能在诸多细节中观察出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如建筑物的基地定位、路径排布、内部功能布局及群体外廓,等等。这细节中透露的思想,在美学层次上来说,当代有机建筑与天人合一无疑有这共通之处,即——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是建筑审美中重要的一环。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历史星空中除了以帝国所迫切追求的宏达叙事风格和象征权威的宏伟建筑之外,在古人的营造活动中,鲜见对自然环境进行的大规模改造。
而放眼当下,人类的建造活动借助于高科技手段逐渐显露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势态,角色的转变使得一场平等对话演化成了人类单方面的强词夺理,建筑从人类对自然表达敬畏的途径慢慢变成了人类冰冷的居住机器和话语霸权的符号。
二、山地建筑有机美学的意义
中华民族作为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发展至今形成了当下的农业大国。随着人口的逐步增加、住房资源的迫切需求和农业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大面积的土地资源需求。因此,“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保护好每一寸耕地”成为了我国的国策。
与此同时,我国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新局势下国家旅游业、资源开采及多种房地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进行山地建设。为此,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中,山地建筑的建设将会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项目类型。在提倡节能减排,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探讨山地建筑的有机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建筑的要求从满足于基本的使用功能逐渐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建筑不仅是人类的生活场所,更是人类的精神归属。如同海德格尔在《筑居思》的文本中对于建造和器具进行的思考,海德格尔认为建筑物保藏着四重整体,是以自己的方式保护着四重整体的物,即——拯救大地,接受天空,期待诸神,护送终有一死者——这四重保护乃是栖居的朴素本质。
三、山地建筑有机美学的探讨
(一)尊重自然环境,保护山地生态平衡
相比于一般的建筑环境,山地建筑在地质、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气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特殊性,其生态敏感性更强,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做出反应的可能性要比平地环境大得多。因此,要做好山地建筑的设计与营造,就必须改变原有的设计观念,树立起保护山地生态系统、维护山地生态平街的观念,做到“保护植被、保持水土、谨慎动土”。
(二)尊重建筑生命,根植于自然形态及自然情感流露
巴特·普林斯说:“形式——来自于我对场地特征的理解,它像是从那里生长起来的植物,其特有的形式只属于那里,而不能在其他任何地方重现。”
就山地建筑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建筑形态,内部结构甚至功能应植根于对生活、自然的情感中,从自然世界和其中多样的自然生物形式、演化过程中获取营养,赋予建筑独立的生命,让建筑在环境中自由生长,在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中求得统一,在人类与环境的对话中获得融合。
四、山地建筑有机性的理论源泉
赖特认为:“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像从基地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他的草原风格也是对他建筑有机观的最好诠释。美国中西部地区草原广阔,低矮的草原风格建筑强调水平的线条、低矮的屋顶、宽阔突出的屋檐及厚重的烟囱。这一切都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融为一体,与大自然结合,还通过强调建筑材料的本色,自内而外地使建筑成为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
而在我国古代,建筑及民居的营造是在遵循佛学、儒家、道家思想综合基础之上而造的,是对自然世界规律的认知,以敬畏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为准则。以山地建筑中的民居为例——是在封建礼制秩序之上建立的多进围合居住空间群落,除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居住、生产、生活的小单元以外,充分利用山地地形,以南北进深为轴线,以天井为中心,四面围合。由此,我们在对国外有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又对中国古代名山建筑进行深入分析之后逐步形成“恬然”旅游酒店设计的思路。
五、“恬然”旅游酒店的有机设计
本次设计基地位于吴中大道北侧的天然山地内,基地区域内坡度较为平缓。南侧为居民区,基地范围内有天然水塘,依山面水,自然环境优美宜人。研究我国古代名山建筑的实例时发现,有些建筑密度与建筑体量非常之大,在这样的条件下保证环境的品质以及建筑整体形象的营造,满足景观与观景的要求,显然需要将环境作为广义的建筑从本质上加以把握。
(一)建筑不是要建立人类对自然的话语霸权,而是融于环境之中
环境,对于建筑设计而言蕴藏着无尽的创意,很多时候,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也是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
对于诸如本设计基地山地缓坡地形,建筑的出现不仅会遮挡人类对原有山地景观的观景视线,也十分突兀地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和自然环境。在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我们使建筑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呈现在自然面前,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自然景观,并且加以开发利用,也保证游客的观景视线不受遮挡,屋顶绿化和水的循环利用也保证了建筑范围内最大程度的生态平衡。
(二)山地景观“再造景”
外向景观是山地建筑得天独厚的优势之所在,“恬然”旅游酒店基地所处地区依山傍水,自然景观优美宜人,周围分布有多个大小风景区,是基地地块的天然优势。设计通过“再造景”的手法,使建筑整体形态跌宕起伏,与背景山体趋势相协调,同时在建筑周边设置立体绿化,并将自然水系引入建筑之中,形成“水循环”的瀑布;在建筑屋规划若干观景小路,设置斜坡使屋顶游览路线与地面相连,多幢建筑屋顶通过此手法相连,能够使景观在建筑之间互相渗透,满足游客外向景观需要。
(三)“漂浮的地平线”山地建筑设计与城市天际线的勾勒
在“恬然”旅游酒店的整体规划中,需要考虑到每幢建筑单体之间的关联,明确它们对于总体而言的主次关系,才能做到层次清晰、疏密有序。为此将体量较大的建筑借助于地势的显要,产生出对其它建筑的支配性效果,周边建筑以同样的趋势向周边生长延伸,形成基地自西北至东南的一条“力”。同时,立体绿化和水系以柔和的方式穿插其中,作为另一条力“柔和”了建筑的“刚性”线条,并决定了整个酒店乃至周边地区的天际轮廓。
为维持建筑整体形象与山体形态在自然走势上的一致,各建筑单体统一沿几条等高线安排,显示出美学上的次序和层次。在立面处理上,以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作为基调,但对上层及其顶部进行了重新设计,大面积的屋顶绿化和穿插在其中的景观小路丰富了变化,反映出与山体自然轮廓的呼应。同时,还使处于不同标高之上的建筑通过相同坡顶形式达到视觉上的统一,使众多单体能够有机组合起来构成整体形象,满足了城市景观对山地建筑的特有要求。
六、结语
设计是一个先寻找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成功的设计作品首先来自于对于问题的清楚认识。山地建筑的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但依然面对诸多建造难题和挑战,有机的设计手法是解决山地建筑诸多问题的重要手法之一。只有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才可能营造出一个环境优美的,自然的山地旅游酒店,同时为城市增添一抹别致的景色。
参考文献:
[1]陆静. 山地建筑设计浅析[J]. 《江苏建筑》, 2009,(05).
[2]城市规划网. 山地建筑的有机生长[EB/OL]. [2013-05-06]. http://info.upla.cn/html/2007/11-26/73447.shtml.
[3]荀平, 杨锐. 山地建筑设计理念[J]. 重庆建筑, 2004,(06).
[4]李芗, 王宜昌, 何小川. 山地可持续人居环境初探[J]. 重庆环境科学, 2001,(05).
[5]刘瑞平. 天津当代建筑有机性特征与实践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12.
[6]李明. 山地建筑接地形态的拓扑研究[D]. 重庆大学, 2006.
作者简介:
王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