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障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定势负效应的解决策略
2015-05-30周咏妍
周咏妍
摘 要:在智障数学教学中,由于思维定势而忽略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产生了思维定势负效应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智障数学教学效果和智障儿童数学能力的提升。从关注儿童发展为突破口,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认知发展规律、社会情感发展规律和发展差异四个方面,浅谈智障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定势负效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为智障儿童数学教学带来一点儿启示,从而引起智障教育学科教师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重视,为优化智障儿童数学教学过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发展;思维定势;负效应;智障数学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语言、表象、知识经验实现的,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定势指的是一种思维的定向预备状态.在思维不受到新干扰的情形下,人们依照既定的方向或方法去思考,这就是思维定势。它可以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提高效率。但是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和创造,从而也容易产生思维定势的负效应。
在智障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思维定势,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思维定势负效应的产生原因有哪些?如何应对呢?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尝试浅谈几点认识与操作策略,希望能为智障儿童数学教学带来一点儿启示。
二、智障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负效应产生的原因
1.对儿童生长发育规律认识不足
在智障教育中,教师的本体知识较多地集中在学科知识,而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康复类专业知识涉猎较少,也很少联系实际用来分析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如有学生在学习写数字时,怎么也写不好,教师归因于学生智力问题,而没有结合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来分析学生,或者说教师根本就不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
2.教学方法脱离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老师普遍认为学生的能力有限,学生经常只作为“录音机”“接收器”,如,在学习5以内数数时,常看到一种教学现象是老师出示4个苹果,其中一名学生回答“4个苹果”,其他的学生也附和着喊“4个苹果”,回答声音很大。教师认为这样就达到教学效果,反思一下,这真的效果良好吗?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这需要对儿童的认识发展规律有清晰的理解。
3.教学活动形式脱离儿童社会情感发展规律
教师组织教学游戏活动,如,教授《比较高低》时,教师常使用搭积木游戏,请两个同学比赛搭积木,谁搭得高。学生出现爱理不理、不参与的现象。为什么呢?很多老师认为竞争性的游戏不适合智障学生,归因于学生的智力水平低下,从来没对教学活动形式进行思考,其实这与儿童社会情感发展规律有很大的关系。
4.学情分析脱离学生个体差异
教学时部分教师完全是照本宣科,没有进行学情分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但学生在变,而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理念却不变。教学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学情,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如何有效消除这些思维定势负效应,从而全面提高智障数学教学质量?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智障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负效应的解决策略
1.教师应尊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
儿童的生长发育一般遵循两个模式:首尾模式和远近模式。总的来说,就是从中心到外围,由上到下,由近到远、先粗大后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笔者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智障学生的生长发育障碍问题,以便达到每个个体学习的最佳效果。
一个脑瘫的学生,精细动作发展落后,按照儿童的生长发育的规律,学生没达到使用笔这一工具的能力,如果强迫该生数物并写出对应数量,是违背其生长发育规律的,这个知识点的处理方法,明确要达到数出物品数量的目的,另外,不要让儿童生长发育的缺陷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改为拼贴数字、用手指涂上颜色直接书写等多种形式,另外,加强手指肌肉的练习,如串珠数数。
2.教师应理解儿童认识发展规律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智障儿童同样也遵从普通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样是一年级的智障学生,有些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处于“感觉——运动阶段”,他们的学习过程是通过动作和感知觉信息来了解世界。有些学生认识水平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是通过使用语言符号和直观的问题解决,幼儿开始理解客体分类。如果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教育这两类智障学生,显然这就违背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结果是徒劳的。
如,学习5以内的数数,第一类智障学生可以唱数字歌:“1,2,3,4,5,上山打老虎……”。数数的时候一定要用手指辅助,爬楼梯的时候可以数阶梯。提供颜色鲜艳、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玩具,要适合一开始可能用嘴,之后用手指来探索。第二类的智障学生可以提供各种抽象数数的机会。如:“今天有多少位小朋友吃午饭呀?”“我要发多少个碗呢?”在老师演示的时候要融入数字,这样学生就能看到数与物之间的联系。
3.教师应关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规律
儿童社会情感发展,主要通过游戏与同伴进行互动,并且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获得感性认识。麦尔瑞德·帕特(Mildred Parten,1932)把儿童游戏分为“无目的的游戏、单独游戏、旁观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六个阶段。教师提供的游戏活动应该是有挑战性,但又不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这可能是前文提到的为什么有学生不参与教学游戏的原因之一。这些学生可能只达到做平行性游戏的阶段,而未达到做联合式游戏的阶段,即儿童处于同一空间内进行类似的活动,但是各玩各的。
前文提及的比高矮游戏中所出现的现状,怎样解决呢?笔者在游戏的设计上稍作改良,首先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搭尽量高的积木,最后由教师任选两位同学的作品来进行比较。把游戏的形式根据儿童社会情感规律稍作改变后,笔者可以关注到学生具备自己搭自己的积木的能力,搭完自己的积木后,进行高矮的比较,学生的关注度会相应提高。
4.教师应支持儿童发展的差异
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内容一样、时间一定教学弊端。在数学课堂中尝试引入编序教学法(Programmed Instruction),把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分为许多细目,像爬楼梯一样,循序诱导学生完成学习。
1.1 数字的辨认
1.1.1 能辨认数字对应数字具象图
1.1.2 能辨认数字对应数量具象图
1.1.3 能把数字具像图与数量具象图对应
1.1.4 能将阿拉伯数字与数字具象图对应
1.1.5 能将阿拉伯数字与数量具象图对应
1.1.6 数量具象图与抽象的数量图对应
1.1.7 阿拉伯数字与抽象的数量图对应
教授10以内的数,把内容分解成如上形式,使用编序教学法,每位学生依照自己的速度学习,以做到尊重个别差异,在循序渐进中慢慢推进学习进度,每位学生都需依序由一个细目到另一细目,直到所有细目完成。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使用魔术贴操作板,把配对的数字和图像找出来贴到操作板。这样能做到及时反馈,避免上文所说的附和回答问题的现象。
由于我们在智障数学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递,而忽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负效应严重地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阻碍了智障儿童个人能力提升和发展。
因此,在智障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遵从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认知发展规律、社会情感发展规律并关注到儿童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使用、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上,要认真分析并结合学生发展差异,设计和使用符合儿童当前发展需要的方法、手段,从而有效地消除思维定势负效应的作用影响,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儿童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忠林.数学学习论[M].1版.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29-32.
[2]约翰·W.桑特洛克.儿童发展[M].11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8-119.
[3]彼得·史密斯,海伦·考伊,马克·布莱兹.理解孩子的成长[M].4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245.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