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乡村照相馆

2015-05-30王勇

中国摄影 2015年10期
关键词:照相馆乡愁师傅

王勇

一台老式外拍照相机,两三个徒弟,一位照相师傅,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中国乡村的各个角落,记录乡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这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乡村影像的真实写照。

1956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个县城只有一家国营照相馆,甚至这个县的文化、经济、历史、社会发展的视觉呈现都仅此一家,别无分店。2011年开始我走访豫鲁苏皖四省,通过访谈等形式,追寻中国乡村影像足迹的。

在三年的时间里,节假日有空时,我便到县城与乡村的老照相馆去跟那些照相师傅聊天,和他们的谈话以及老照相馆的背景布、老式相机、放大机、老照片等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在每个乡村老照相馆采访,照相师傅对我说的最多的是:哎呀!你要是上个月来就好了!你昨天来就好了!你去年来就好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你那个时间来,以前老照相馆的物品还完好,还存在,现在你来晚了,卖废品了。每当我听到这些话,深深地遗憾着这些制造乡村影像和留住社会印记的物品消失得如此之快。因为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乡村照相馆都会有不同的幕布与道具,寄托着人们理想生活。有时是传统的祝福,有时则是新潮的向往。无数由中国人家庭保存的照片延续着社会的记忆,象征或维系着家庭的繁衍与和谐,当我们看到乡村照相馆每一张照片时,浮现在心中的是感动与尊重,还有必须为梳理和解读这段历史尽力而为的责任。所以,这是与时间赛跑的事情。接下来运用社会调查、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原腹地豫鲁苏皖23个县市的诸多家照相馆的创立、发展,以及经营体制变迁、照相服务方式沿革、工艺技术与器材工具流变的情况进行梳理。

那一次,拜访毫州兄弟照相馆88岁的李建兴老师傅,找到他家时已是晚上10点了,李师傅仍然不顾休息,坚持把毫州照相馆的历史、发展与变革向我叙述。萧县文化馆的郑继刚老师还把家中珍藏多年的老酒拿出来一起畅饮,诉说着这个县城乡村影像的丰富多彩。砀山的方志坚师傅一边打着点滴一边给我讲述:自我学会了摄影技术,那时还年轻,刚进照相馆的外拍组上班,就拿起照相机走街串乡去照相,从上午拍到下午直到把所带的胶卷拍完了大家才让走,回家后夜里还要冲洗照片,很辛苦呢。现在回想起来也很高兴,因我的辛劳给大家带来了快乐,现在好想知道那时我曾给拍照过的朋友们,你们还好吗?你们的照片还保留着吗?永城91岁的朱瑞云嘱咐我要用心写,让大家都记着这群人用相机记录这段历史,让我至今难忘。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带我走进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照相馆的历史,还原了当时农村社会是什么样,生活是什么样,农村的发展是什么样。触摸了曾经的岁月,了解不同年代的社会变化。他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人们太多的记忆:毕业了,生日了,青春的留影;过年了,过节了,团圆的合影;结婚了,生子了,幸福的合影……在相机里,一张张胶片把人的情感保留了下来,抓住逝去光阴的一瞬,留下永久的记忆,向人们诉说的村里人的变化……

如今,那些背着老式照相机,奔走于村与村之间的照相师傅已经很少见,随着他们的离去,老百姓也渐渐淡忘了这些熟悉的身影。不过,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温馨而又遥远的画面,已成为我们温暖的集体回忆,没有他们的游走,也不会有这么值得回忆的年代记忆。蓦然回首,总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抹不去的温暖。

有些照相师傅对传统的照相技艺仍是非常怀念。周口王开照相馆的王维金师傅说:“在单反加PS泛滥的今天,很多人不再喜欢照片里棱角分明的自己。那种平光的拍法,加上化妆,可以隐去脸上的瑕疵,拍出来的都是大白脸。以前用传统的摄影设备,拍出来的照片层次感更强,更为细腻,健康不是白白嫩嫩,有血有肉看起来自然。以前的修片,要先将HB铅笔削出三分之一的笔芯,再用砂纸将笔芯打磨成针尖一样细,然后涂上松精油,才开始进行修片,那真的是一笔一笔精心修出来的,所以人的神态表情透露着一股灵气,是现在的电脑修片所无法比拟的。而今天的修片技术也越来越呈现出拟真、逼真、乱真的形态,除了用美颜软件拍个头像,也越来越使得人们相信其真实性,以虚假之真代替本质之真,满足了人的虚荣。”

正是这些师傅们丰富的经验,不凡的经历给我以启发,增加了我对这段历史和照相技术的认知。

这些乡村照相馆隐没和衰落,乡村照相师傅消失和沉寂,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记忆却和师傅们拍下的照片一起留存下来。我们从那些泛黄的照片中能看出一个时代的痕迹,更多的人在其间寻到了无尽的乡愁,也正是这些老照片构成了乡村影像的“文化底色”。摄影评论家杨小彦曾说:正是照相馆塑造了乡愁,然后保存了乡愁,让乡愁成为现代中国的一个情感记忆。

猜你喜欢

照相馆乡愁师傅
奇趣照相馆
永远的乡愁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乡愁
九月的乡愁
A LONG LENS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黑白照相馆逆袭韩国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