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2015-05-30扎西玉珍
扎西玉珍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搜索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帮助人们增长见识,丰富内涵,提高能力,而且还能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启蒙阶段,同样也是学生健康、向上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如何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成为当前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热点问题。笔者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中,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读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最初要掌握的阅读能力,就是朗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亦是如此,如果学生在朗读中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将是受益终身的。所以说,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读”,以读为本,在读中,深化理解,提高能力。
我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读”的训练。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多次、多遍地阅读,但切忌盲目地读,机械地读,而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读。初读时,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的阅读障碍,吐字清晰,字音准确;二次读时,普通话标准,声音洪亮,自然连贯;三次读时,抑扬顿挫,情感流露。此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会因为感受不同而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情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悟
所谓“悟”,就是要求学生将阅读和思考结合在一起,边读边想,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所有收录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无一不是各大家的经典之作,又是经过无数编排者精心挑选而来,每一篇文章,都可谓是字字珠玑,诲人深远,启智育人。所以说,阅读教学的第二步,就是要“悟”,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我在课堂教学中会特别注意经典课文中重点字词的点拨,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联想、表达、在入情入境的同时,感受文本字里行间的情感,从而牢记脑海。这样,注重学生“悟”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弱化了教师对文本内容的繁琐解读,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不仅语文阅读基本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在相应生活情境中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语文课堂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改传统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就必须要设置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阅读练习活动。让学生在灵活多变的阅读练习中体味并分享阅读的快乐,真正做一个“乐之者”。
我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和设计阅读练习活动:根据文本阅读目的的不同,可以设置引读、范读、评读、赛读等;根据文本阅读要求的不同,可以适当地调整学生的阅读速度,或速读,或慢读,或有侧重点地跳读等;根据课堂阅读人数的不同,可以设置个人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分角色朗读等;根据学生自己的朗读习惯,可以选择默读或者大声朗读等。无论是什么样的阅读练习活动,教师首先要做的是留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和内容,在生动活泼的读中逐渐地培养语言,提高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语文教师做长期、细致且积极的引导和训练。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坚持“以读为本”,避免繁多的文本解析,让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品尝原汁原味的文本语言;另一方面,要坚持“读中有悟”,引导学生与文本情感交流、沟通,从而产生共鸣,使学生的阅读更加有生命力。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