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用心灵去体验艺术

2015-05-30裘明法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技能艺术

裘明法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10-089-02

我手头上有两份课堂实录,一份是本人前几年去外地和本地一些乡下学校听书法、美术课的笔记,一份是《艺术课程标准》中的案例。回想前者的教学情景:教师不停地讲解,学生一味地静听;教师写(画)一笔,学生也跟着写(画)一笔;教师手舞足蹈,学生却难得一动;教师情绪激越,学生却难得开心。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当观众。畅想后者的教学情景:教师创设学习氛围,学生进入情景;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教师组织欣赏,学生进行展示、活动。整个艺术教学过程是学生唱主角,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欣赏者。两相比较,前者一味重于学生简单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艺术体验,艺术感悟,以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后者的教学通过一种文化情景的生成,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逐步获得其中的知识要素,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了课堂,创造了课堂。遗憾的是这仅仅是《艺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个案例,如何把《艺术课程标准》中一个个案例的基本理念演绎在自己的课堂上,并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呢?笔者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认为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艺术教育教学观念,让孩子用上眼睛、耳朵、鼻子、双手,用整个身心参与课堂,用心灵体验艺术,让他们在兴趣的驱使而非外在的压迫下自觉地去掌握艺术的知识技能,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与文本对话,与艺术大师对话,进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一、从《艺术课程标准》解读“体验”

细细研读《艺术课程标准》,发现全文多次出现了“体验”这一词眼,以及与它基本同义的“感受”这一词眼。如“前言”部分“课程性质”写道“艺术课程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造、表演、欣赏、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又如在“课程价值”中写道“使学生的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艺术课程标准》对“体验(感受)”这一词情有独钟,如此反复强调可谓道出了艺术学习的关键:体验快乐满足,体验美,体验真挚的情感。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获得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那什么是体验呢?根据《艺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笔者认为:体验是主体在自身所处的认知情景或操作活动中产生的心理激活状态及其产生的相关效应,诸如情绪感受、意义体悟、价值判断等。具体来说,它有如下特征:

1、始于兴趣,具有内发性。即,体验是由学习主体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景、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腑的。只有当学习者对内容、情景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入耳乎,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进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反之,如若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那么,即使表现得规规矩矩,实质上也只是形此而意彼,始终无法产生“入境始与亲的”的体验。

2、载于活动,具有实践性。即学习主体的体验只能在他自身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只能在他自身的感知或操作行为中产生。就艺术而言,学生只有在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如用双眼欣赏、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双手触摸、绘画、书写等等,进而使艺术素养得到多方面、全方位的培育;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没有活动作为依托,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术素养的培育也成了一纸空文。

3、终于感悟,具有独特性。即学习主体随着自身所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展开,其体验广度将逐步拓展,体验程度将逐步加深,到达一定阶段便出现一种飞跃状态,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或价值观的提升;同时,由于人生经验、感知视觉、思维方式、言语储备、情感类型、文化修养等方面的个别差异,不同学生参与同样的活动、面对同样的画面、书写材料或处于同样的人文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从而出现感悟广度与深度上的差异。

艺术教育的体验,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一积极参与课堂,结合生活经验自己探索、了解、接触,自觉自愿地掌握知识技能,并在探索、了解、接触的基础上,获得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和价值观的提升,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其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欣赏者。以体验为入口的艺术教育排除以教師为主角,学生坐等着接受已被教师归纳、概念化的单纯的技能知识和学生在课堂上“玩也玩了,写也写了(画也画了),动也动了”,所谓“体验”了,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有得到的单纯消遣娱乐这两种教学模式。前者,学生享受不到艺术的愉悦和美,体会不到艺术的文化意义,把学生死死压在了地面上,缺少灵性和悟性;后者,学生学不到必要的艺术技能,体会不了艺术真正的文化意义,让学生高高地飘在了空中,缺少脚踏实地。艺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是“自己会走路”。

在书法和美术教学时,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呢?关键是要把教学过程设计成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的艺术活动过程,又能巧妙地把艺术教学目标融入其中。

首先,艺术教学要把学生的学习转化为学生全身心参与的积极活动的过程,并尽可能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受既外现于操作性的行为之中,又内化于心灵的体验之中。

其次,艺术教学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即兴创作提供氛围和机会,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要让学生在教室划定的范围里被动的兜圈子,教师既是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学生参与行为的欣赏者。我教美术《下雨了》这节课时,原本我已准备好了一些范画和一张雨景的碟片,准备让孩子在课堂上欣赏。天公作美,待我上课时天竟下起了雨。我决定放弃精心准备的教学方案,用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孩子们在走廊上欣赏雨景。许多孩子还是第一次把下雨当作一种风景来欣赏,快乐中有一丝不苟的认真,女孩子窃窃地伸出小手接点点的雨水,调皮的男孩子找出教室角落里的破伞跑到操场上踩起水来,我告诉女孩子不能喝雨水,叮嘱男孩子小心摔跤,启发孩子们想象远处的人们会在干什么……。兴趣盎然的孩子们欣然作画,《大地笑了》、《踩水》、《不能喝雨水》、《小朋友一起看雨》等等,一幅幅作品生动活泼,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暗自庆幸:幸亏我当时的“放弃”!

再次,艺术教学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主动地参与艺术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参与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活动过程中,既获得了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同时也学习掌握有关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以及欣赏表现技能。特级美术教师陈寿鹏老师教学《怎样画鸡》,他首先把《怎样画鸡》改名为《养鸡场》。上课时,他以“错误画法”和“考老师”的教学活动传授学生正确的知识技能,启发、开阔学生思维。然后,陈老师拿出一整张大画纸,在上面画了一个头带草帽,手拿小钵,一只手在喂鸡的小男孩,要求学生每人画一只与众不同的鸡,放在养鸡场里。就这样,学生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愉悦地把艺术知识技能转化为创造的动力,画-出了许多没有一只相同的鸡,当把这些鸡粘贴在一起后,一幅《养鸡场》的热闹画面就展现在大家面前。这堂课中,学习兴趣激励了每个学生,技能技巧知识传授寓于游戏娱乐之中,审美与双基融为一体,是一堂非常成功的美术课。

另外,抓好物质环境也有利于学生的参与。

首先,优美的大自然是艺术教学最广阔的课堂,是学生开展艺术活动最迷人的场所。无论是音乐课还是美术课,其中一些内容都可以在大自然中进行。在教《泉水叮咚》一课时,我带领孩子走出校园,来到学校附近的小山坡上,大家围坐在一条小溪流旁边。孩子们用双手嬉水,用耳朵倾听,用双眼观察,时而捧起溪水浇路边的野花,时而用双脚在石块上踩出一个个脚印。老师跟孩子们随意围坐在一起,轻轻诵读歌词,在老师口琴伴奏下吟唱歌曲。入情入境,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其次,布置好艺术教室,让学生从那“听讲”式的教室,没有多少活动余地的座位上解放出来。让艺术教室有艺术的韵味,使学生感到从一般的教室到艺术的教室,心境会随着这种环境的变化而顿感迥异。艺术教室的布置应该是不受学校经济条件的限制的,关键是教师的思考角度。

二、体验的结果——感悟

体验的最终目的是学生有所感悟。学生随着自身参与活动的展开,其体验广度将逐步拓展,体验的程度将逐步加深,到达一定阶段,便出现一种飞越状态,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或价值观的提升。这就是感悟。许多人不相信学生具有艺术感悟的能力,这实在是不了解学生,低估学生了。

《艺术课程标准》中这样写道:“艺术课程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真正意义的文化课。即学生在不同的课题中与其蕴含的文化接触、对话重新构建文化的过程。……目的是一种了解,学生不必也不可能在他每个年龄段中对艺术文化有多深刻的理解,只要能够了解和接触。有一天只要有一种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就可以了,接触过了他就会有一种心灵的震憾与撞击,就会有一种成年人看来不能的结果在学生身上绽放。”这其中“了解”、“接触”是体验,“优秀文化的认同”、“心灵的震憾和撞击”是感悟。学生的感悟是建立在充分的体验、大脑思考融合的基础上。作为艺术教师,我们既不能无视学生的这种艺术感悟,也不可无限夸大学生的艺术感悟,要求学生在每一堂课都有所跨越,这也有违于感悟的真实含义。而艺术课的含义就在于让学生充分体验,注重于体验的过程,感悟是在此基础上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

如此,作为艺术教师,我们的任务将大量的文化知识呈现到学生面前,我们可以对艺术的文化内核作简要的阐述,可以引起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讨论,可以在学生出现常识性错误的时候进行纠正,可以对学生松散的论点做归纳。但是我们不能借文化知识的传达来硬性规定学生的思维,来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不能以传授技能为目的,把完整的艺术咀嚼后喂食给学生。我们是让学生接触、了解、体验艺术,由此产生“优秀文化的认同”,“心灵的震撼和撞击”的感悟,而不是把成人已歸纳的东西硬塞给学生,我们注重的是探究、体验的过程,期待的是瓜熟蒂落的感悟。

我是一个工作在一线的小学艺术教师,没有更多的理论修养,如果我的一点工作经验能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并让读者有所受益的话,那将是我十分快乐的事情。我想:要提高小学艺术教育的质量,让艺术真正“艺术”起来,让孩子走近艺术本身,走进艺术王国,那么让孩子用上眼睛、耳朵、鼻子、双手,带领孩子的整个心灵参与艺术课堂,体验艺术的美和情,感悟艺术的理和真,是一个有效的法子。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技能艺术
高级技能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纸的艺术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