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创造力培养的概况
2015-05-30尹涛
尹涛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是我国创造教育领导者陶行知先生最具影响力的教育观念之一,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学者。
关于人的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贯穿人的发展历程,因此要从小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从儿童方面来讲,创造力的培养是影响儿童整个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因此,一个人的人格决定他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指向。小学阶段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此时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同时也有对新鲜事物的探索精神,需要有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这些对于培养儿童的人格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儿童人格和谐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如果忽视了儿童的这种发展需求,就会很容易使儿童的想象和创造被抑制或弱化,最后可能会导致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人格障碍或人格分裂的现象。创造性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是培养孩子身心、头脑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比教会孩子知识更加重要,所以,拓展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孩子创造力是需要重视的。
艺术对孩子,尤其是在他们的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艺术活动在儿童早期阶段可以开发其脑容量。每个人都有基本的创新潜力,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激励和保护创新。儿童可以通过美术教育中的绘画提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培养自己身心的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儿童大都喜爱“玩”,“玩”对于创造力等一些品质的形成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儿童美术活动过程的展开,实际目的就是让儿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大胆的“玩”,在玩中学,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使其在进行创造活动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富有创造力。
在中国,由于封建科举制度几千年来对人们的影响很大,高考制度、应试教育已深入人心,并常见于小学和中学教育中,在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笼罩下,各学科深受其影响,自然也难逃封闭传统的命运。美术学科保持了很长时间的传统美术教学直至素质教育的到来。
素质教育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深入人心,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更注重艺术教育和社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以及对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影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学校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也日趋完善,这对美术教师的专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有了新的要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为了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不同的学习领域,注重增强学习活动过程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把美术活动过程和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样新课标的要求下,教育工作者们改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开始大胆尝试,研究出新的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方式方法。例如,创造教育环境促进教育良好发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努力创造一个视觉、听觉、动觉都能让儿童充分参与的教育环境,为儿童提供满足创新活动的各种条件,包括场地、时间、材料等。在教学方法上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比如引导发现法、情景激励法、尝试体验法、师生互动法,比新评价法等都是教育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方法。从教育的经验来说,教育工作者总结了在不同领域的方法:(1)艺术。培养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创新,提供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对象,激发孩子的创造欲望,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儿童大胆想象,拓宽创造之路。(2)科学。科学的活动可以达到专注思维训练,培养孩子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3)语言。在一些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问问题,既有协同作用,又可打开孩子的思维。当然在美术活动过程中,情景设置很重要,情景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很多人明确,情景设置是有利于儿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4)游戏。游戏是产生驱动儿童的内在动机,孩子们对周围的环境,一个独特的反应,游戏是儿童的自然表达自我的活动;美术教学活动中选择游戏是给孩子自由的机会;而游戏的内容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这些是关于美术教育领域培养儿童创造力研究的经验和总结。
陈鹤琴,中国现代教育家,提出过:“绘画是言语的先导,表达美感之良器。”这一思想的提出体现了艺术活动的价值所在。美术教学活动的进行不但可以表现孩子的美感,还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明显地增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育研究者们应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提升自身,不断探索关于儿童创造力培养的研究。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