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州地域环境中的陈氏太极拳文化特征研究

2015-05-30韩雪

搏击·体育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化特征研究

韩雪

摘要:文章从文化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就发源于中州地域内的陈氏太极拳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鲜明的武术技击特征贯穿发展始终;兼容并蓄的中州复合性文化特征;太极拳理论的原创性;社会的适应性是陈氏太极拳所具有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陈氏太极拳 文化特征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10-0001-03

太极拳是中华武苑中的一枝奇葩。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流派纷呈,名手辈出,绵延不绝,并成为深受现代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在健身和养生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功能。追根溯源,太极拳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明末清初人陈王廷始创陈氏太极拳。作为产生繁衍于中州大地的太极拳始祖,陈氏太极拳深受中州文化的浸润,成为中州武术文化特色之一,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风格。

1鲜明的武术技击特征贯穿发展始终

陈王廷初创的陈氏太极拳汲取了建立在十六家拳法基础上的《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并融合少林拳法、擒拿术和气功创编而成。陈氏太极拳的许多招式从名称到动作姿势都与《拳经三十二势》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我们知道,少林拳和拳经三十二势(即太祖长拳三十二势),都是以攻防技击性强而著称于世的。因此,陈氏太极拳初创时,攻防技击性是其主要目的。在陈王廷的七言22句歌诀《拳经总歌》中有20句都是表述攻防技击方法和战术的,如其中的“诸靠缠绕”、“劈打推压”、“横直劈砍”、“攒心剁胁”、“穿心肘”、“挂面脚”等,这些动作名称的表述中就体现了它的攻防技击性。从陈王廷的《长短句》中,“……黄庭一卷随身伴,忙来时耕田,闷来时造拳。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我们也可以找到陈氏太极拳的产生不同于其他太极拳产生的原因,他是要教弟子儿孙成龙成虎的,显然技击性应是他的首选。在陈氏家族中显示有做过保镖的记载,如陈长兴以保镖为业,有“牌位大王”的美誉,其子耕耘子承父业,保镖历时十多年等。这些也说明,如果陈氏太极拳不把技击性作为习练目的,陈氏家族中就很难涌现出以保镖为生的人物。《拳经》中还讲“打拳无人似有人”、“因敌变化示神奇”、“周身柔软似无骨,忽然放开都是手”、“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肋并当心,下部两臁合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等,这些都是论述陈氏太极拳的技击特性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陈鑫在保留其技击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将心、意、气、经络理论运用于拳法当中,丰富和发展了“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理论,为太极拳向着健身和养生方向发展提供了依据。但是,不论陈氏太极拳的功能和价值如何丰富,其技击的本质功能依然在其“顺逆缠丝、螺旋进击、松活弹抖”等动作的外在运动表现形式和拳理拳法的阐述中,表现出对于攻防技击性的重视,从而构成了陈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太极拳的独有特征。

在研究中,笔者查阅了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套路中的动作,并结合《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的光盘资料,经统计,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的八十三个动作中,有三十二个体现陈氏太极拳技击特征的发劲动作,占动作总数目的36%,充分说明陈氏太极拳仍然保持着十分明显的技击特性。陈氏二路炮捶套路仍保留了原有的风格特点,即缠绕螺旋劲明显、弹抖发劲动作较多,这更加反映出陈氏太极拳突出攻防技击性的特征。另据有关陈、杨、吴、武、孙五式太极拳的技击内容进行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陈氏太极拳有75种技击内容;杨氏太极拳为44种;吴氏太极拳为29种;武氏太极拳和孙氏太极拳各为25种,这一结果也可说明突出的技击性是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太极拳作为融技击、健身、养生为一体的武术运动项目之一,被世人所公认和接受,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健身、养生功能日益凸现。但是作为太极拳源头的陈氏太极拳,较之其他太极拳流派所保留的攻防技击性特征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并成为陈氏太极拳不同于其他太极拳的重要标志之一。

2兼容并蓄的融合性和综合性体现了复合性文化特征

唐豪先生在《神州武艺》中对陈氏太极拳的吸收借鉴情况进行了概括:“陈家沟老架和新架十三势,传到大城市最晚。练法上要求折腿虚坐到地的动作、跳跃的二起、跺脚的金刚捣碓(新架已改为不跺)等,都是被称为‘少林拳的原因。实际上其他类型的十三势,从老根上找起,或多或少仍有这种练法”。体现了陈氏太极拳在练习方法上对少林拳法的借鉴。蔡寶忠研究认为,陈氏太极拳和少林拳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符合逻辑原理的。因为,少林寺位于黄河以南,陈家沟位于黄河以北,同在河南省地域范围内。隋唐少林拳、棍小有名气,明时抗倭名声大振。陈王廷作为一名武将,又与少林寺相邻,不可能不知道,在创编太极拳时自然会研究少林拳法的。在《陈氏拳械谱》中有传习少林“红拳”的记载,该旧谱上有:“小四套亦名红拳”拳谱,陈家沟《长拳谱》中还有“左右红拳”、“演(掩)手红拳”等。

陈氏太极拳除了吸取了少林拳的动作和练法以外,同时还全部采用了对综合了古今十六家拳法的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的内容,“许多招式从名称到动作都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Ⅲ。陈王廷吸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经过对原有拳术突破性的改造,创编了风格独特的陈氏太极拳套路,同时,还独创性地创造了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从而解决了不戴护具,随时随地即可在简单的场地上进行练习的问题,进而使陈氏太极拳的技术体系更加趋于完善。

陈氏太极拳在创立之初体现的融合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仍然保持了这种传统。如陈发科到北京传授太极拳后,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他在老架的基础上又创编了新架套路。为了适应现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的需要,在陈氏88式的基础上,创造了并38、18式等套路,这既丰富了陈氏太极拳的内容,也体现了陈氏太极拳兼容并包的复合性文化特征。

3太极理论体系的原创性

从古至今,陈氏太极拳的拳法理论论著不胜枚举。从陈王廷在《拳论总歌》中提出“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的理论,到陈长兴的《太极拳十大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再到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以及“四大金刚”的著述不胜枚举,这些就形成了陈氏太极拳理论的独立体系,对陈氏太极拳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陈氏太极拳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自身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同时,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也形成了以陈、杨、武、吴、孙为代表的风格各异、自成体系的太极拳流派。而作为各派太极拳始源的陈氏太极拳,不仅在技术体系上影响了以后各派、各家太极拳的形成,而且在太极拳的拳理上,也给予了各家太极拳以借鉴,充分体现了其理论的原创性特点。

首先,陈王廷创造了双人推手的方法,这种方法使实战练习方法更加简便,并解决了不带护具就可以进行攻防格斗实战练习的问题,通过这种练习不但能够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提高大脑的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性,同时还能获得攻防格斗的技巧,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双人推手方法的创造为太极拳技术体系的丰富和完整提供了依据。

其次,陈氏太极拳创造了螺旋缠绕的缠丝劲。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血气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它在人体内自成体系,其功能是运行气血,调整阴阳。陈鑫说:“太极拳,缠法也”,“凡经络皆有益于拳”,可见,运用缠丝劲是为了使人体动作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稳而又灵活善变的内劲,达到“一举动,轻重、刚柔俱发”的技击要求。同时缠丝劲又是粘化、牵动、进逼的核心,运动没有缠丝劲,则失去化劲,也失去半化半进、明化暗进、即化即进的缠丝劲技巧。陈鑫歌诀云:“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果然识得环中趣,輾转随意见天真。”因此,陈氏太极拳要求一举一动都要有缠丝劲,即“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然。”要做到这些,就要求上肢要旋腕转膀,下肢旋踝转腿,躯干旋腰转背,三者结合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行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使“官体之劲,各随各经络运行”。

缠丝劲在创造之初并不是运用于健身和养生的,而是用于攻防格斗的,但是,这种缠丝劲正好与中医经络学说相吻合,因此,缠丝劲在提高攻防技击能力的同时,随着太极拳的不断发展,健体养生的作用也被人们发掘出来。

再次,陈氏太极拳结合道家内丹修炼术创造了丹田内转的内劲练习方法,为以后太极拳的内劲理论奠定了基础。内劲“是人体精气神相凝聚的一种完整力”。陈鑫认为练习内劲要“以意行气,以内气催外形,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运于骨缝之间,再由骨缝运于肌肤,贯注于四梢(两手指、两足尖端),复归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圆转,不丢不顶,逐渐产生一种绵软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内如钢条的一种劲;功夫越深,内劲的质量越高。”内劲又是“至柔至刚”、“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的,在推手实战中,只有达到了“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的内劲,才能战胜对方。所以陈鑫指出:“气不由中心丹田而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气不充至肌肤豪末,则功夫短少而气歉,则外强中干,必至失败。此内劲之不可不研练也,果能演练至此,则神乎技矣。”

陈氏太极拳创造的缠丝劲和内劲运化的练习方法,开始虽然不以健身养生为目的,但是它在创造过程中与阴阳学说、经络学说、太极学说等古代健身养生思想的结合,必然产生出健身养生的功效,因此,陈氏太极拳的创造具有原创性的特点。

4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

从陈氏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需求的不断变化,陈氏太极拳也与时俱进,不断地发展创新。从陈王廷创立陈氏太极拳老架到陈氏小架、大架、赵堡架、忽雷架以及新架和现代新编套路,这些风格多样的陈氏太极拳的形成,都是陈氏太极拳不断发展创新以适应社会需求的体现,从中也表现出陈氏太极拳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陈氏太极拳始终围绕着“诸靠缠绕我皆依”的“舍己从人”和“不丢不顶中讨消息”的发展原则,紧紧顺应人的需求而变化,始终体现了与时俱进、“从人”而变化和创造的适应性特点。在短短一百多年里,陈氏太极拳之所以能从豫北偏僻的乡村传入繁华的京城,广播于大江南北,并走向世界,其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从人”的适应性和健身养生的健康理念,始终是它不断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文化特征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土家族跳丧舞“撒尔嗬”的文化解读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