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脑学习与学习用脑

2015-05-30汪国山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培养能力

汪国山

【分类号】G420

摘要:知识学习是学生必要的基础学习,能力培养是学生的提高学习和根本目的。注意用脑学习及在学习过程中即时用脑调控学习任务、目标、方法、手段等,才是能力提高的关键。本文通过一道具体的数学题让读者体验、思考、感悟其中的道理,从而获得这种获得能力。

关键词:用脑学习  过程调控  培养能力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两条线段集一点组成一个角(图1所示),若在角内向顶点引一条线段可组成几个角?向顶点引两条、三条线段又可分别组成多少个角?若引出N条线段又可组成多少个角?请你实际画一画找出其中的规律。

我们通过实际画发现:引出一条线段(图2)可以组成3个角;引出二线段(图3)可以组成6个角;引出三条线段(图4)可以组成10个角;引出四条线段(图5)可以组成15个角。若要回答引出N条线段可以组成多少个角,就必然要找出它的规律。对此,我们参照它们组成的角度,试图找到它们的通项,可写了很多个都不合适。它们的通项是什么呢?究竟怎样才能找到它们的规律呢?于是我们按照题目的要求再实际画每一种情况组成的角度数,并认真分析它们的单角数,跨一条线段组成的角度数,跨两条线段组成的角度数,跨三条线段组成的角度数,以此类推,结果它们的规律自然就显露出来了,现将分析过程及数据列表如下。(见下页)

由表可知一个角内引出N条线段可以组成一个首项为N+1、尾项为1、等差为1、共有N+1项的递减数列,求它一共可组成多少个角的数量,也即求这个数列的和。可有两种方法:一是将首项与尾项相加,次项与次尾项相加,类推,这样可得到(N+1)÷2项、每一项大小为(N+2)÷2的数,其和为(N+1)*(N+2)÷2。另一方法是将这一递减数列之和转化为求一个底边为N+1、上底为1、高为N+1的等腰梯形的面积,即(上底+下底)*高÷2,即有[(N+1)+1]*(N+1)÷2。题解完毕。

引出的

线段数

跨一条

线段的

角度数

跨二条

线段的

角度数

跨三条

线段的

角度数

跨四条

线段的

角度数

······

······

······

跨N条

线段的

角度数

总计的

角度数

1

2

1

3

2

3

2

1

6

3

4

3

2

1

10

4

5

4

3

2

1

15

··

··

··

··

··

··

··

··

N

N+1

N

N-1

N-2

N-3

····

1

(N+1)(N+2)

2

(上页表格)

然而同样是画出角来,计算总计的角度为什么就写不出通项,即找不出它的规律呢?这就是当我们解题(或解决其他问题)遇到困难或障碍时,要及时调整思路,转换解题方法,否则一条道走到底也许要花费更大精力和更多时间,也许是方法根本性的错误,用之无法来解决问题。像本题这样只考察总计角度,如果花足够深的功夫也许能找到通项,但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元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必须时时对认知(解决问题是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认知过程)结果进行反省、监控、以致调整,直至达到最终目标。本题即是对解题过程反思、监控、调整的典型案例。

其次,不仅在方法上知道转换思路调整方法,而且要从解题的具体过程中落实转换思路,将软方法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硬方法,注重解题过程分析与研究,从而达到目的。像上述这道数学题若不从画角入手,并在画的过程中列出单角数、跨一条线段组成的角度数、跨二条线段组成的角度数、以此类推,直至跨N条线段组成的角度数,就不能发现当一个角被N条线段分割时,单角数和跨各线段角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即上述表格中最下面一行的数据就无从可得,因而本题无从求解。可见解题或解决实际问题,关注过程落实,注重过程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上述在解题或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适时监控、反思、调整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自主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学生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手段;还是学会学习、养成爱动脑习惯的重要途径。而注重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应用方法是解题的实际过程和内容,没有它就无从谈对解题过程的监控调整,也无从谈达到最终的解题目的。这是解本题的二点重要启示。

猜你喜欢

培养能力
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聋哑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