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中等教育出路初探

2015-05-30高京红

求知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农校普通高中生源

高京红

当前形势下,各地农业中等教育生存现状均不容乐观:虽然国家对三农很重视,对农业中等教育大力扶持,给予了极为优厚的政策——读农业中专门槛极低:不受中考分数限制,再低的分数也进得了;没有学费困扰,再穷的人家也读得起,不但不要入读者掏一分钱,而且国家还每年给1500元补助。但即便如此,农业中等教育仍然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当今的青少年热爱农业、愿意学农者寥寥无几,农业中等教育招生极其困难,有些学校甚至陷入招不到一个学生的尴尬境地。农业中等教育发展前景岌岌可危,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严峻的形势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农业中等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为生存,不少农业中等教育学校

(以下简称“农校”)只好另辟蹊径,改办普通高中。有的农校尚能勉强开办两三个农学专业班,有的农校索性连“农”的边都不沾了——“连‘农的边都不沾了”,还算得上是“农校”吗?——但改办普通高中,是农业中等教育的理想出路吗?我们且看看这些改办普通高中的农校招收到的生源质量如何。

大多数农校招收到的生源,质量都不理想,录取分数远远低于当地普通高中学校的录取分数,基本上是拾人家普通高中学校的“残羹剩饭”。以广西河池农业学校为例,每年招收到的学生中考成绩绝大多数是B+至C之间,还有少数是D的。这样低的进口,这样差的生源,纵使教师有三头六臂的功夫、有八仙过海的本领,也难以与普通高中学校一较高低,根本没有竞争力。河池农校自2001年改办普通高中至今14年,考上一本的有6人,二本的20人,三本的30多人,上专科的达到70%。教师是努力地教了,奈何学生要么是无心向学,要么是基础太差,老师辛苦三年下来也出不了什么成绩。出口不高,就无法吸引到优质生源;没有优质生源,学校就难出成绩。如此循环反复,改办普通高中的农校只能在险滩恶水的漩涡中苦苦挣扎,难有出头之日。

由此可见,改办普通高中是农业中等教育的一条出路,但绝不是理想出路。

我以为农校要想彻底摆脱困境,寻求更好的出路,还是要立足于农业谋发展,因为农校在这方面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和充分的资源优势:硬件方面,农校有农田、养殖场、大棚、实验室等场地设施;软件方面,有科班出身的专业师资队伍,在当地农业方面有一定的人脉和知名度。农校就得抓住“农”字做文章,凭借现有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用两条腿走路,走出一条具有农校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办职高,开设种类丰富、内容多样的专业课

现实中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外乎向高校输送生源(俗称“精英教育”)和向社会输送合格建设者两种。走“精英教育”的路,对半路出家办普高的农校来讲,具有“生源差,先天不足”的劣势,要想在与普通高中学校竞争中出人头地,干出一番事业来,犹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另辟蹊径,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这条道上下功夫呢?换句话说,就是农校不应办普高,而应办职高。

农校应把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仅要搞好基础教育,还要教给学生谋生的一技之长,使学生踏出校门后便能用所学技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说,农校给高中学生提供的既有普高课程,又有种类丰富、内容多样的短平快的专业技术课,三年后学生既可以参加高考,上大学继续深造;也可以进入社会,用所学的谋生本领自食其力,开创新生活。对生源质量不高的农校而言,后者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我认为:办职高,用两条腿走路,对学校和学生都有好处,能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双赢。

在完成普高文化课之余,农校可以开设养殖、种植技术课,还可以开设电子商务、农业经纪人等培训课。养殖方面,如羊、猪、鸡、鸭、竹鼠、桑蚕、黄粉虫、蝇蛆等的养殖技术;种植方面,如油茶油葵等经济林木类、柑橘葡萄草莓等水果类、铁皮石斛金银花鱼腥草等中药类,利用桑蚕产业废料发展蘑菇种植等,诸如此类农业实用技术,使学生出了校门就可以在农业农村这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另外,针对网络创业门槛低、受众面广、成功率高的特点,还可以开设电子商务培训课,教给学生开网店、微博微信营销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在家就能实现创业;针对当前农村经济日趋活跃的形势,学校还可以开设农业经纪人培训课,使学生掌握农业经纪人应知应会技能,为将来从事为农业经济发展牵线搭桥的“红娘”做好知识储备。

这类农业技术专业课,实用性强,项目也很有发展前景,“钱途”不错。教学时采用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基地动手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边学边做,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实践中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并反过来激发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类课程内容单纯,学习时间不很长,一个学期可开设两三门。三年下来学生已学习掌握十来种农业实用技术,走入社会后完全可以自食其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

为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热情,可以在实践基地收益分配方面,给予学生按一定的比例提成,使学生体验到收获的愉悦和快乐,强化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办农业培训机构和农业技术指导站

农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与上级主管部门、当地政府业务部门加强联系,合作举办各类农业培训班,为本地、本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有偿的技术服务。现如今在国家三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各地政府纷纷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农校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当地政府业务部门的联系,争取到更多举办培训班的机会,既可以彰显学校在农业技术研究方面的实力和水平,提高学校知名度,又可以为学校开辟一条增收渠道——每期培训班,学校可获得几万至几十万元收益。农民培训班,既可以在农校校内举办,也可根据客户要求到农村去举办。培训的内容可根据客户的需求订制。

农校还可以把自己变身为农业技术指导站,为农民提供有偿服务。现在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规模化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如横县主打茉莉花品牌,全县常年种植茉莉花666.67万公顷,年产鲜花8万吨,拥有花茶加工厂150多家,是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基地、花茶加工基地和花茶批发,交易集散基地。如宜州市在维持好传统的粮食、蔗糖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桑蚕产业,全市桑园总面积达2.02万公顷,鲜茧产量达5.04万吨;收集处理蚕沙1.23万吨,生产生物有机肥3406吨;生产桑枝菌棒达6016万棒,产值达1.5亿元;桑蚕茧丝绸资源综合利用总产值达30.64亿元,增长20%,被评为广西十佳桑蚕生产基地县(市)。截至2013年10月,宜州已连续8年为中国第一大桑蚕基地县市。作为农业技术人才济济的农校,应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定位于农业技术指导站,充分参与到当地的农业发展战略中,成为政府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得力助手、农民依托农业发家致富的得力帮手。农校为农民提供有偿的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的同时,既提高了农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又为学校开辟了一条增收渠道。

为了使农校“立足于农业,用两条腿走路求生存”的发展思路得以变成现实,农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学校领导对农校发展方向必须定位清晰且坚定不移。因为定位不清就会朝三暮四,摇摆不定,在迟疑、观望、折腾中徒费时光;突出重围、摆脱困境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是一届又一届领导坚定不移地支持,大力推动贯彻执行学校的发展战略,才能使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其次是学校要建立一个激励机制,激励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之余搞科研、搞课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与时俱进。

最后是学校一定要加强与外部的联系、合作,要尽力成为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业务部门所倚重的合作伙伴,在当地农业发展中收获自身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池民族农业学校)

猜你喜欢

农校普通高中生源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曙曦自是扶桑始:清末官绅对日本农校考察研究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甘肃:建农校对接精准扶贫实验区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临洮农校校园园林景观赏析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普通高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