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中的“译者中心”之探究

2015-05-30李丹

求知导刊 2015年11期

李丹

摘 要:对于译者地位及其所发挥作用的研究始终是译界的永恒话题,对此,生态翻译学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翻译环境下的“译者中心”理念。生态翻译学中的“译者中心”论与译界常提及的译者主体性虽然都是专门针对译者所发挥的作用及地位的研究,但前者在翻译层次、翻译行为阶段及侧重点等方面都与译者主体性都有很大区别,也有其独到的见解,极大地拓宽了对译者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层次。本文旨在对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中心”进行深入探究,探索其与传统译论中译者主体性的不同之处, 并针对人们对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中心”的各种担心和质疑作简要的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译者中心;翻译行为阶段;生态翻译环境;译者制约机制;译者责任

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中心理念研究的是“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胡庚申教授提出的“译者中心”,是“从‘翻译链的角度看,是‘译事中的翻译行为阶段”。本文将从“译者中心”所涉及的翻译阶段、译者制约机制、平衡与解构功能、译者责任等方面对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中心”做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一、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中心”

生态翻译学的首创者胡庚申教授在探究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发挥的作用及所处地位的过程中并未沿用传统译者主体性的术语,而使用了“译者中心”这一新的表述,其中一个原因是考虑到生态翻译学中的译者中心所侧重的翻译行为阶段与译者主体性中探究的翻译行为阶段有很大不同。

译者中心是指在翻译行为过程中,译者占据中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而译者主体性会涉及翻译前的准备阶段和翻译后的效果阶段,即会涉及主体间性的问题。译者中心只会涉及“‘译事中的翻译行为问题”。此外,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主体性,但是译者主体性并不代表译者就能处于中心地位,生态翻译学中的“译者中心”与“译者主体性”存在很多差异。提到“译者中心”,往往还会有两个小的误区:

一是人们还往往会联想到人类中心主义,但“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中心与生态学研究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两码事,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内涵和背景”;二是会误认为“译者中心”论会导致只重视译者而不重视文本,生态翻译学认为,重视译者本身,就是重视文本,译作质量的高低与译者能力的大小和责任感的高低紧密相连,译者的中心地位是以高质量的译作文本质量为前提的。

二、译者制约机制

译者是翻译行为或活动的主体、中心, 但译者的中心地位确立后,若译者过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会造成诸多译者胡译乱译现象,针对这一担心和质疑,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中心”不会造成译者失控或越权的现象,因为生态翻译学下有一种系统的译者制约机制在发挥作用。译者的生存境遇与译者的翻译行为、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译者想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翻译能力,产出好的译品,翻译的好坏由翻译生态环境检验,若译作不适合翻译生态环境,那么就会被淘汰,译者也就无法生存发展下去,“适者生存”的法则在无形中制约着译者的翻译行为。翻译生态环境下的译者制约机制在约束译者自控、自律的同时,也有效地激励译者不断提高自身翻译能力和水平,以求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长存和发展。

三、“译者中心”与“译者责任”

“译者中心”和“译者责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也意味着译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无比之重。“译者责任”是指译者要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负起“全责”。翻译的本质在于交流,交流的目的在于相互了解,只有了解才有可能相互理解,而后才能达到和谐相处共生的效果,整个过程都需要译者来执行和操作,只有通过译者践行才能实现。译者能力的大小和责任感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翻译目的的实现程度。不管是译者翻译的译作要传递信息、交流情感,还是传播文化,抑或是为实现商业目的,若译者有义务却不去践行、有能力但却不负责的话,这些都是无法实现的。生态翻译环境下的译者要“在其位,谋其政”,不能译无所为,否则不管是译者还是其译作,都会被整个生态翻译环境所淘汰。

四、“译者中心”的平衡与解构作用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的侧重点要么以原文为中心,要么以译文为中心,这种两极分化的格局使得翻译理论研究处于失衡状态,生态翻译学下“译者中心”的提出,打破了原文中心或译文中心两极不平衡的局面,对传统译论的不均衡现象有一定的平衡和解构作用。在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上,王宁教授指出“生态翻译学对传统译论有一定的解构作用,即以译者中心主义解构传统的原文中心主义”。生态视角下的“译者中心”把原文、译文和译者结合起来,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三者在一个系统内互补共存,这样的局面有利于维护翻译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有利于翻译研究的稳定和持久发展。

五、结语

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中心”与传统译论中译者主体性,虽同对译者问题的探究,虽同是对译者重要地位及其作用的认可,但两者间有着很大差异,切不可混为一谈。翻译生态环境下的“译者中心”是在翻译行为过程中,译者才占据主导地位,这里并不涉及翻译前的准备阶段和翻译后的评估阶段。译者的中心地位并不代表只重译者而不重文本,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翻译能力及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译文质量的高低,重视译者本身就是重视文本。译者的地位越高,作用越大,那么译者担负的责任也越大,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译者都要负起全责,译者不仅要考虑原文、译文、翻译目的等,还要全盘考虑整个翻译生态环境,如果译者一意孤行,最终会被淘汰掉,因为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译者制约机制会有效地控制译者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度发挥,“适者生存”的法则在无形中约束着译者的翻译行为,也激励着译者不断提高自身翻译能力以求在翻译生态环境的长存和发展。生态翻译学下的“译者中心”理念打破了以往以原文或译文为中心的失衡的翻译研究格局,也拓宽了关于译者问题翻译研究的视角和层次,为翻译理论研究的生态平衡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02):5—9.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胡庚申.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J].中国翻译,2014(01): 29—32.

[4]王 宁.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解构与建构[J].中国翻译,2011(02):10—15.

[5]蒋骁华,宋志平,孟凡君.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新探索——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综述[J].中国翻译, 2011(01):34—36.

[6]宋志平,孟凡君,刘爱平.总结、反思与探索——第二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综述[J].中国翻译, 2012(02):69—72.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