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2015-05-30钟劲松梅俊莲
钟劲松 梅俊莲
在教学工作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主动权和自主权,为他们提供多样的直观背景材料和环境,让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不断产生“做”的需要,以不断获得新的动力,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一、在“做”中体验求知的乐趣
在教学《统计》中,教师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头像,让他们认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一组的办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听教师讲解获得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在“做”中掌握理解新知
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数学在哪里吗?其实,数学就在你们的手指间,不信?我们来试试。然后出示一个圆,问:怎样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是任意折吗?此时有学生提出:不行,应该对折。因为对折以后才是平均分成两份。然后学生操作,当大家都完成之后,我又追问:刚才我们表示了一个圆的二分之一,其他图形上也能找到二分之一吗?试试看。于是学生兴致勃勃地拿出准备的图形纸片操作,折出各种图形的二分之一并在小组内展示交流。我又趁热打铁:同学们,你们能折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吗?试试看!……当孩子们高兴地拿着自己的作品高喊着:老师你看,我折出来了!或轻声交流着,你们看,应该是这样的,我知道,通过这些亲身感受与体验,本该在老师精心教育下的知识已经被他们轻而易举获得,并且根深蒂固,扎根脑海,无论老师多少遍的提醒都不能与之相比,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在“做”中获取学习方法
其实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是前人在实践中得到的。所以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用实践来验证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那么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也就是形成技能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1)用“折一折”的方法;(2)用软尺量的方法;(3)用铅笔比的方法;(4)用毛线量的方法;(5)用三角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探索,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在这节课中,教师给了学生“做”的时间、空间,在操作—观察—发现—思考—实践下,学生顺利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让学生在做中悟出法,在实践中发现规律,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四、在“做”中解决实际问题
理想的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应该解决生活中一些跟学生、社会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而好动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好多操作的机会。
“儿童的智慧在于手指上”,通过他们灵巧的手,让学生“做”中学数学,让学生从“做”数学开始,学习数学,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求知的乐趣,让学生在“做”中掌握、理解新知;在“做”中获取学习方法,在“做”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让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这一理念深深扎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脑中、心中,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让我们的课堂在学生灵动的手指中充满智慧,充满生命的活力。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