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情感因素 激发阅读兴趣
2015-05-30刘芮宏
刘芮宏
新课程标准阅读要求第八条明确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不但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设计课堂教学方案,也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角度来实施课堂教学目标。只有当学生真正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去了解文本的内容,探究文本背后的意义,这才是新课标上的阅读教学所应该达到的效果。通过教学实践,对于如何从情感教育方面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文本,我认为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抓住学生的期待视野,引导他们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由兴趣引发学习热情“期待视野”这个概念是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的姚斯提出的,即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和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需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经有了各种生活经验,而这种经验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就已经被唤醒,学生以此为基础对以后的阅读产生期待,并且希望文本能够满足他的期待。如果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就牢牢抓住他们的这种期待视野,引导他们对文本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生成一种迫切渴望阅读文本的需求,那么,就会对阅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于学生审美观的差异性,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审美反应,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审美评价,其原因在于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性。所以,我们要想很好地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必须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意义、建构意义,甚至敢于创造意义,敢于对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果我们重视了学生审美观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就文本阐述自己的见解,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必然会高涨,他们也可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创造阅读,完成对文本的升级诠释
这里所谓的“空白”,就是指文本中未写出或未明确写出的部分,它们是文本中已写出部分向读者暗示或揭示的东西,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填补与充实。这种文本见于一些小说或叙事类文章中。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想象与联想异常活跃的过程。他们通过想象再现文本所描绘的形象,如人物、景物、场面、生活环境等,对于文本所未描绘而仅仅作了提示、暗示的内容,学生自然会在自己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于创造性的想象去填补与充实,使形象更加丰富、更加完整。但由于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性,他们改造过的形象也大不相同,甚至可能与作者心目中的形象大相径庭。正因如此,我们才应鼓励学生对“空白”进行个人的创造性阅读,使作品更趋于完整。总之,在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基础上,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最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才能完全体现。
综上所述,不论是“期待视野”“审美差异”还是“空白创造”,都是通过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实施对于文本或者对于小说的教学,从这个角度进行切入,或许之于教学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