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合浦郡名考辨
2015-05-30周婧杨
摘 要:随着一路一带理念的提出,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也逐渐热议起来,合浦作为古时的出海港口,对于这一地名的背后的含义进行探求。地名的产生,一开始就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着文化生态学的深刻内涵。本文从史籍入手,沿着历史的脉络,讨论合浦一名的源起以及意义。
关键词:汉;合浦;郡名
“合浦”源起何时?为什么要以“合浦”二字作为地名?在地方史料的记载中,关于“合浦”的由来说辞颇多,笔者为此翻阅多方古籍进行考证。
“合浦”源起何时?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在秦末,南海(郡治在今广州市)尉赵佗据兵绝道自守。秦亡后,赵佗占领了桂林、象郡,自封为王,史称南越王,后又改称南越武帝,与汉制衡。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派路博德出桂阳(治所在今湖南郴县),平定南越,在南越地设置七郡也就是说,合浦地域上从此成为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独立行政机构,而这个机构就是合浦郡。
根据笔者考证,最符合历史史实的是《汉书.武帝纪》中记载:“春,至汲新中乡,得吕嘉首,以为获嘉县。驰义侯遗兵未及下,上便令征西南夷,平之。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止、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定西南夷,以为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郡。”[1]“合浦”因此而得名。而汉武帝为何要以“合浦”作为一郡之名?在翻阅《合浦县地名志》中,看到“合浦,意为江河汇集于海的地方。”[2]但是,合浦之名的缘由应不仅限于此。此时,笔者需要考证合浦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之前的历史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合浦地处边缘,古时与中原来往很少,在夏商周三代,被称为传说中的“荆州南境”[3]。“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4]这里的“粤”与“越”在古代作通假字使用。“越”是对族群的称呼,此处即指越族。越族从广泛意义来讲指古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的居住族群。合浦地区在秦汉之前是越族生活居住的地方。“百越”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记述:“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敞开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欢头之国、多无君。”[5]说明早在春秋战国之前,“百越之际”就有了缚娄、阳禺、欢头部落,只是这些部落处于无政府状态,并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行政机构。直至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6]此时,才在百越之地建立国家行政机构,此时合浦属于象郡。[7]
合浦在古时属于“百越”,但百越中支系庞杂,“百越杂处,各有种姓。”[8]。因此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合浦属于哪一“种姓”?从贾谊《过秦论》查到这样一条线索“百越非一种,若今言之百蛮也。”此时看到“百蛮”一词,寻此线索所查到
《后汉书.南蛮传》中记载:“南蛮,今乌浒人是也。”[9]
《太平御览》“交广之界民曰乌浒”。[10]交、即交州,广即广州。
“交广之界”,根据在《汉书.地理志》中也可以看到对其地理描述:“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桓合。属交州。”[11]
《三国志.吴书.士燮传》中记述“权以交趾县远,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12]合浦以北为广州包括合浦在内。这里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孙权将交州划分为交广两州,之前合浦属于交州,将合浦以北划分为广州之后,合浦属于广州。其次是自此之后,合浦成为交广两州的分界地区,也就是乌浒居住的“交广之界”。
在明确了秦汉之前合浦的古属地位之后,需要进一步探析乌浒族的社会形态。据《壮族通史》考证,乌浒族是百越族群中一支非常强大的支系,秦始皇南定百越,汉武平定岭南都遭到乌浒人的激烈反抗,不由得令人深思,乌浒族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族群,使得秦、汉王朝几十万大军“三年不解甲驰弩”[13]。通过《壮族通史》考证是,乌浒居住地相同,语言相通,都说壮语[14]。《越史丛考》也考证了西瓯包括汉代的苍梧、郁林、合浦三郡[15]。
正如常培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所讲:“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16]在关于合浦的称呼考证中,发现众说纷纭。
其中一种认为在壮语的发音中,“瓯”与“乌浒”是同音易字。在文字书写方面,“乌浒”又可写作“乌浦”、“合浦”。合浦在战国末期就以 “乌浒”这一壮族读音及书写形式存在,由壮语的“乌浒”读音,音译成“合浦”汉语读音,并以汉字“合浦”代替壮语中的“乌浒”为郡名。[17]
这一说法同见于《广西通史第一卷》“乌浒”快读即为“瓯”,“瓯”慢读为即“乌浒”,故“乌浒”应由“瓯”转音而来。[18]
第二种说法是“汉代时,合浦原土著人很少,而迁徙来的中原人很多,很可能超过本土人。他们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的生产资料、工具,促进了这个南越(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很自然地也把中原的语言带进合浦地区。周胜皋先生的《何日珠还话合浦》中叙述到:“马援征越时,曾在合浦驻军、造船、返时亦经合浦,留有士兵十余万人,操当时的中原话,以后成为合浦话,称为‘马留话。”“马留”是指“马援留下”。“马留”的谐音作“麻佬”,故“马留话”又叫“麻佬话”。[19]
从笔者考证来看,乌浒地区的语言在学术界并没有一种明确的定论,《越史丛考》中记载“西瓯语言不仅与南越异,且与吴、越、闽、瓯亦异。”[20]单纯的从壮语转音,或者迁徙说来解释合浦之意都欠妥。但从各派之说综合来看,至少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语言的形成绝不是闭门造车,它是社会交流的模式,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根据前文考证合浦古为“百越之地”,廉州一带在秦汉以前是百越杂居的中心地区,其语言属壮侗语系[21]。秦始皇时代,百越与中原地区开始有了接触。接着是汉人首次南移徙合浦,中原汉人一来越地,就与土著古壮侗系统的语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长期以来,不同时期迁徙的不同民族杂居于此,操持着不同的语言,这就为这种语言的交融、竞争提供了契机。据《廉州府志》记载称:“俗有四民,一曰客户,居城郭,解汉音,业商贾;二曰东人,杂居乡村,解闽语,业耕种;一曰俚人,深居远村,不解汉语;一曰蜓户,舟居穴处,亦能汉音,以采海为生。”在这种情况下越族本身的语言就以各地方言的形式长期保存下来,形成后来的壮侗族语系,而且有自己的语言特点。
在今天不少南方的地名,仍然找到一些古越语残留的痕迹,例如南方有大量含“步”或“埠”的地名。“步”用作地名,古同“埠”有小码头的意思,“埠”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解释,其中之一停船的码头、靠水的地方(古亦作“步”),其二是旧与外国通商的城市,还有一个“浦”字,有合浦、荔浦、四浦、营浦、十八浦等。现代汉语解释为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浦”字作地名只集中于南方。“浦”和“步”很可能出于古越语同一个字。因此,“合浦”因其是南流江多个支流汇合流入海的地方而定名。
也正如合浦之意,自汉代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一直都是历朝历代对外商业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虽然自唐朝以后,合浦作为始发港的枢纽地位被广州、泉州所代替,但是以合浦为港口的海上丝绸之路对外的商品交流却从未间断过。
注释:
[1][4][8]班固,张永雷译.汉书卷六.帝纪第六 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9:30页,271页,277页.
[2][3]合浦县人民政府编.广西自治区——合浦县地名志.合浦县人民印刷厂印刷,1983:12页,15页.
[5]吕不韦,张双棣编著.吕氏春秋·恃君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贾谊.贾谊集·过秦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7]明崇祯版《廉州府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10月:“秦始置合浦郡为象郡……”。
[9]范晔(南朝宋),《后汉书.南蛮传》,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这就是说百蛮中的南蛮,即是汉朝时的乌浒人。
[10]李肪.太平御览.州郡部一五五卷 一七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0.
[11]班固(汉),张永雷译,《汉书.地理志下》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1版第271页: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桓合。属交州。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县五:徐闻,高凉,合浦。有关。莽曰桓亭。临允,牢水北入高要入郁,过郡三,行五百三十里。莽曰大允。朱卢,都尉治。
[12]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书.士燮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3]顾迁注释.淮南子.人间训[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3月第1版。记载:“(秦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禹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
[14]张声震编.壮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15]蒙文通.越史丛考[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89页,“汉郁林、苍梧、合浦之地为古西瓯”。
[16]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17]合浦县人民政府,北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所编.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8页.
[18]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9]李瑞声,钟定世.合浦、乾体、乾江 》,选自科学出版社2006年《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20]蒙文通.越史丛考[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1页.
[21]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34.
作者简介:
周婧杨,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